在新时代消费升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革命。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形态,更重新定义了文旅体验的本质。传统“供给-消费”的单向模式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方参与、持续进化的“价值共创”新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游客从被动的体验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创造者,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生长,产业边界从清晰划定变为模糊融合。
沉浸式体验重构文旅价值链条。文旅产业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的竞争逻辑,正在让位于以体验价值为主导的共创模式。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影视IP的深度活化,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盛唐时空,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通过换装、剧情互动等方式成为故事的参与者。苏州平江路改造通过保留75%的原住民,这个历史街区成功实现了“活态保护”。游客在茶肆听评弹、在作坊学苏绣,体验的不再是被精心设计的表演,而是真实流淌的市井生活。这些成功案例揭示:当游客从“消费者”变为“共创者”,文旅产品的价值就能实现几何级数的提升。这种转变要求从业者重新思考产品设计逻辑,从注重硬件设施转向构建参与机制,从追求规模效益转向培育深度连接。
跨域协同拓展文旅价值共创的边界。长三角地区通过“江南水乡”联票体系,将分散的古镇资源有机整合。各古镇在保持文化共性的同时突出特色定位:乌镇深耕戏剧文化,西塘打造婚庆主题,朱家角聚焦美食体验。这种差异化协同产生了显著的聚合效应。成渝地区的“巴蜀文旅走廊”则通过统一品牌形象、共建营销平台、互推旅游线路,两地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了一个稳定增长的内部循环市场。这种协同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零和竞争思维,构建了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通过资源共享和价值交换实现共同成长。
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价值共创的参与方式与体验边界。敦煌研究院打造的“云游敦煌”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虚拟的敦煌世界。游客可以在线“修复”壁画、创作数字飞天,甚至参与虚拟考古。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矛盾,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方式。此外,内容创作者(尤其是KOL)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成为文旅共创的重要节点。他们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深度挖掘特色路线与美食,通过数字平台重塑了传统文旅内容,推动其从“单一展示”向“多维共创”进化。游客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参与文化共创,他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都成为优化体验的宝贵数据。
可持续性成为文旅共创生态的底层逻辑。福建土楼创新推出的“民宿合作社”模式,将部分经营收益专项用于古建修缮。游客入住即成为保护行动的参与者,这种深度的价值连接带来了72%的复购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北京798艺术区则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游客参与创作过程,作品销售收益按比例反哺园区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价值循环。真正的文旅价值共创需要建立可持续的机制设计。这包括清晰的利益分配规则、透明的运营管理、有效的反馈渠道等。只有当所有参与者都能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共创生态才能持续繁荣。
展望未来,文旅产业的价值共创将呈现三个重要趋势:一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当地社区、文化传承者、内容创作者等都将成为重要的价值节点;二是技术应用更加深入,AI、元宇宙等新技术将创造更丰富的共创场景;三是价值衡量更加多维,文化影响力、社会效益等非经济指标将得到更多关注。这场价值革命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根本法则。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景区的比拼,而是整个共创生态的较量。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