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个神奇的地方,总有人说:“排队长、东西贵、累的够呛”,但依然挡不住人山人海的架势。

前几天刷到个段子:小两口在迪士尼排“创极速光轮”,男生蹲地上扒拉手机算账:“门票599,停车100,刚买那破发箍199,这还没算吃饭呢!”
女生拧他胳膊:“你咋不算算,上次你带兄弟看球花了多少?我在这拍张城堡合照,能发三年朋友圈!”
底下评论笑疯了——这哪是小两口吵架?分明是迪士尼游客的“统一内心戏”:一边心疼钱,一边掏得比谁都快;一边骂排队累,一边挪着脚往前凑。
嘴上嫌“坑”,心里算的是“情感账”
有人说游客双标,其实不是双标,是咱心里揣着两本账:一本是“花钱账”,一本是“高兴账”。
就说带娃的家长,你问他“迪士尼值不值?”他准皱眉:“排俩小时玩5分钟,45块冰淇淋化得比娃吃得快,不值!”
可转头给娃买玲娜贝儿玩偶时眼都不眨——为啥?因为“花钱账”算的是数字,“高兴账”记的是娃拽着米奇尾巴跑时的笑,是晚上睡觉攥着玩偶嘟囔“下次还去”。
年轻人更实在:去迪士尼不是“玩项目”,是“凑场子”。
你想啊,朋友圈发张城堡烟花照,配句“今天当公主啦”,点赞能多一半;跟闺蜜穿同款发箍拍合照,比逛商场有话题。
就像去网红餐厅不是为了吃——要是光为吃饱,路边面馆15块管够,可咱要的是“我来过、我拍了、我高兴”的劲儿。
再说那堆差评,其实跟网购差评一个理:买衣服时骂“线头多”,可穿出去有人夸“好看”,下次还逛这家店。
迪士尼差评里最多的是“排队久”,可真有人因为这不去吗?少——就像坐火车抢不到卧铺,骂归骂,票还得买,毕竟目的地是想去的地儿。
迪士尼不是“卖门票”的,是“做情感生意”的
有人说迪士尼“会坑人”,其实它是“会琢磨人”。它早把游客的心思摸透了:你要的不是过山车多刺激,是“被哄着的感觉”。
就说那些演职人员,穿玩偶服的大热天里,见着娃会蹲下来击掌,见着老人会递瓶水——这不是“服务好”,是“给你递台阶”。你排了一小时队正烦呢,突然有个米妮冲你挥挥手,心里那点火瞬间消了一半,跟小时候受了委屈,大人递颗糖似的。
更绝的是它的IP(说白了就是那些卡通形象)。
玲娜贝儿凭啥卖200多还抢不着?不是玩偶多好,是它成了“情感硬通货”。
就像过年发红包,红包纸不值钱,可包着“心意”就金贵——迪士尼把IP做成了“心意包装纸”,啥东西往里头一装,咱就乐意多掏钱。
有人说“里头吃喝跟上海街边差不多”,这话没瞎说。你去陆家嘴商场,一杯奶茶也得30多,迪士尼卖35,贵是贵点,但它让你“边排队边喝”“边看巡游边啃鸡腿”——相当于给你加了“场景费”。
OK,我们再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不是迪士尼太“能打”,是同类对手“不给力”
为啥迪士尼能“又贵又挤还火”?往大了说,是现在旅游市场变了——咱不缺“能玩的地儿”,缺“能记一辈子的地儿”。
你瞅瞅身边的游乐园:要么是“过山车堆一块儿”,玩完啥也记不住;要么是“卖门票就完事儿”,工作人员脸比城墙还冷。
可迪士尼不一样:它给你编了个“梦”——进了门就是“童话世界”,连垃圾桶都画着米奇耳朵。
现在的游客出门玩,早不是“打卡拍照就走”了。

咱要的是“体验”:带爸妈去,希望他们能想起年轻时看的动画片;带对象去,希望有个“烟花下牵手”的回忆;带娃去,希望他长大能说“小时候爸妈带我去过迪士尼”。
这些东西,普通游乐园给不了,迪士尼能给——哪怕贵点、挤点,也认了。

就像十几年前,咱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现在是“宁愿多花钱,也要玩得爽”。
迪士尼刚好踩中了这步:它不跟你比“项目多”,跟你比“能给你留多少念想”。别的景区还在算“一天能卖多少门票”,它早开始算“一个游客能记多少个‘第一次’”了——这哪儿是竞争啊,简直是“降维打击”。

所以我说,上海迪士尼是个神奇的存在。你看,它火得“不合常理”,其实又合常理:你掏的钱,一半买了门票,一半买了“以后能笑着说的事儿”;
它赚的钱,一半靠卖东西,一半靠“把你的高兴攒成回头客”。
对于咱们游客来讲,肯定都不傻。也许只要那“高兴”值回票价,排会儿队、多花点钱——好像也没那么亏。
在我看来,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爱的人,恨不得每个月去打卡;恨的人,表面上恨,实际上心里到底怎么想还很难说的清。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互动】你觉得上海迪士尼乐园值得去游玩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上海迪士尼乐园# #上海迪士尼乐园票价上调# #上海旅游# #头条带你游上海# #夏日生活打卡季#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