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赵春怡 衡阳报道
在雁峰区中山南路繁华的街市中,一条名为“夫之巷”的小巷静卧其间。这条仅40米长的小巷,因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的出生地而闻名,如今正以鲜活的文化体验吸引着往来行人。
巷口:一张宣纸上的文化邀约
初至巷口,最先迎接访客的是一张古朴的宣纸攻略,它像一位贴心的向导,为每位游人规划着独特的文化之旅。您可以选择循着船山文化的脉络,在书香墨韵中感受湖湘文脉的传承;或是伴着袅袅茶香,在品茗间体味传统文化的隽永韵味。
在雁峰区中山南路繁华的街市中,一条名为“夫之巷”的小巷静卧其间。
巷中:笔墨纸砚间的慢时光
往里走几步,文化展廊的竹简展板静静述说着王夫之少年成长的故事。墨香从半开的窗棂间飘散而出,循着香气望去,共享书房里几张宣纸早已铺就,晨光透过雕花的木窗,在砚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个孩童正低头练字,小手握着毛笔,一笔一画认真地临摹着《船山遗书》中的名句,笔尖在纸上留下沙沙的声响。
“夫之巷”实景图。
香囊制作室内,几位年轻人正专注地将艾叶、苍术等药材细细研磨,而后装入绣有吉祥纹样的绸袋,指尖翻飞间,一缕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药香悄然萦绕。国画体验区里,国画爱好者在此勾勒山水轮廓,宣纸上的墨色渐渐晕染开来。若是赶上下雨天,坐在书房里练字,听着雨滴敲打青石板的声响,别有一番韵味。
巷尾:与先哲对话的广场
行至巷尾,豁然开朗。王衙坪广场在四周旧楼的环抱中自成天地,这里曾是王夫之的出生地,如今已成为传承船山文化的重要场所。广场中央,王夫之塑像巍然矗立,手持毛笔的姿态仿佛仍在书写着那些振聋发聩的思想。塑像身后,“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鎏金对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百年的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
广场中央,王夫之塑像巍然矗立,手持毛笔的姿态仿佛仍在书写着那些振聋发聩的思想。
暮色四合时,巷子又换了一番景象。灯笼次第亮起,将整条巷子映照得温暖而朦胧。古琴社内,《流水》的旋律悠扬婉转,与巷外渐起的夜市喧闹声交织在一起。三三两两的游客仍在巷内流连,借着灯光细细品味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如今的夫之巷,既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又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体。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鲜活生动的当下时光。闲暇时分,不妨来夫之巷走走,在青石板上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在笔墨纸砚间体会慢生活的美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