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物华天宝、文脉昌盛、景致奇秀
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
风物
一地山水人文所孕育的
古迹、味道、匠心、地标
……
为了展示洛阳的百般风物
洛阳旅游开设专题栏目
《神都风物》
带游游一起怀念一段时光
感悟一份心境
寻觅一种味道
今天
我们第五期就来看看
洛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
鼓楼
清晨,雾气还未散开,三两人群走在青石板路上,这里有这样一座建筑,它静静伫立,在四百年间,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它就是洛阳鼓楼。
洛阳鼓楼,原名谯楼,渊源深厚。最初,它坐落在前中州路青年宫的广场上,那里曾是府前街上的“福王府”。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福王府时,鼓楼被迁至东街中间。就像一位历经迁徙的行者,在新的位置开始了它独特的使命。
鼓楼为何而建?在古代,它主要承担报时的重任。是古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节拍器,即 “晨钟暮鼓”。
四百年来,它历经沧桑: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年(1745年)两次修缮,让它能在岁月中继续坚守。2002年,为了保持古城的明清风貌,洛阳市政府又对其进行复建,让它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鼓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拱券楼台通体用大青砖砌成,门洞宽4.2米、高5.3米,仿佛张开的历史之口,默默诉说着过往。
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石匾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斗大楷书阴文,笔锋间尽显古朴大气。台上正中建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钟一口,仿佛在等待着,再次敲响历史的旋律。
其中“瞻云就日”,这一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万民,它被刻在鼓楼之上,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
如今的洛阳鼓楼,依旧是老城的焦点。楼洞下人来人往,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夜晚,虽不像西边的丽景门那般灯光璀璨,但鼓楼上“瞻云”二字,在夜色中自有一番韵味。
熙熙攘攘的人从底下经过,总会有一两个游客停下脚步拍摄或抚摸着灰色的墙砖,感慨“这就是历史啊”,这一幕仿佛让鼓楼与现代有了奇妙的对话。它不再只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洛阳人的成长,承载着他们的回忆。无论是小时候在鼓楼附近玩耍的欢乐,还是长大后对鼓楼的敬意,都融入在这片土地的情感之中。
洛阳鼓楼
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
它是历史的见证
文化的根脉
驻足楼下
岁月沉淀的厚重扑面而来
它不仅是建筑
更是洛阳人心中对故乡的深情凝望
守护这份传承
让鼓楼的钟声与记忆
代代回响
点亮文末
让更多人看到吧!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每天好看
—END—
来源:曹依霖
统 筹:张人杰
主 编:孙梦雅 责 编:裴真真
编 辑:文 博 校 审:思 梦
觉得好看,请点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