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碧波荡漾,阳光下的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如长虹卧波,桥上车流不息、桥下渔船点点,龙门岛上炊烟袅袅,映照着翡翠色海面,交织勾勒出一幅独属于钦南区龙门港镇这座渔港小镇的滨海新韵图。
不远处,饱经风霜的将军楼保持着守卫之姿,那些被海风蚀刻的弹孔,如同退潮后留在礁石上的牡蛎壳,将往事的印记沉淀成水泥墙体上的斑驳,与眼前车水马龙、生机勃勃的现代图景形成强烈反差,恍若将时光拉回1939年11月15日那个清晨,日军侵略者在此用战火撕开了北上进犯广西的豁口,钦州抗战史上那段黑暗的篇章也随之展开。
八十载风云激荡,潮涨潮落间,当历史的烽烟散尽,历经岁月磨砺的龙门港焕发新彩,但那段峥嵘岁月仍令人难以忘怀,当地群众英勇抗日的光辉历史仍令人热血沸腾。
铁蹄破海:日军两次强占钦州湾
“1939年11月15日,日军首次在钦州龙门港强行登陆,意图切断中国经广西至越南的国际补给线。”
“1944年11月,日军为打通大陆至东南亚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从北至南再度入侵广西和广东钦廉地区。”……
8月18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明奎先后翻开《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钦州抗战史实》《钦州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向记者讲述那段沉重往事。
1939年11月15日清晨,50余艘日军炮舰封锁钦州湾海面,日军第5师团及台湾混成旅团4万余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在钦县龙门岛(今钦南区龙门港镇)东村的萎园角、北村的亚公头、沙背和观音岭等地强行上岛。仅当日就烧毁、击沉港内渔船100多艘,打死渔民80多名。
据《钦州志》记载,日军登陆后兵分三路,一路由犁头嘴向钦江内河,一路向康熙岭金鸡塘,一路向黄屋屯、大寺进犯。17日,钦州县城城墙被炮火轰塌,日军从断壁残垣间涌入,邕钦交通线就此中断。仅一周,日军如决堤的浊流,沿着被撕开的缺口于1939年11月24日占领南宁,实现了其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越铁路和即将通车的滇缅公路)的侵略意图。
四年前的旧伤疤尚未愈合,新的、更深的创伤再度被撕开。1944年,钦州作为连接海上运输与内陆通道的关键节点,再次成了日军首要的、必须要摧毁并占领的战略目标。
“日军两次入侵钦廉地区,1939年第一次从龙门港、企沙登陆入侵,从南到北,对钦廉地区老百姓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龙门港成了一片废墟。1944年第二次从北到南,攻桂林、陷柳州、占南宁,经钦邕线再次入侵。日寇一路烧杀抢劫的暴行,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激发了人民群众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也铸就了钦州人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丰碑。”李明奎告诉记者,“这段苦难深重的历史让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斗争才有出路’的道理,更加珍惜英烈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拼来的美好生活,更加要昂首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血色屏障:将军楼响起无声怒吼
8月18日上午,龙门港镇北村,村民张宏发带着记者一行穿过龙门大桥下的桥墩来到亚公头。“听我阿爸和阿公讲,当年日军就是在这里登陆的。”张宏发用手指着远处的海平面,海风夹杂着咸味扑面而来,当年的战火硝烟仿佛仍历历在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日军首次登陆时,驻守龙门港的国军新19师一部虽因火力悬殊撤退,但也阻击毙敌200余人。“期间,钦州民众自发组织的‘敢死队’还夜袭日军粮仓,面对强敌,我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正是钦州民众的顽强抵抗,为昆仑关战役争取了关键布防期。”北部湾大学莫永杰教授认为当地抗战群众的加入意义重大。
1940年11月,当日军溃退至康熙岭时,钦州游击队和民兵已切断其陆上退路,最终迫使侵略者从沙坡仓皇登舰逃窜。待日军撤退时,龙门岛却已成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间弥漫着战争的余烬,空气中充斥着烧焦的味道。
“听到日本鬼子来了,大家都四处逃难,我们全家还逃到越南,每一艘船上都挤满了人。没逃走的不是被拉做苦力就是被残害。岛上的猪、牛、鸡、鸭全被日军抢了杀了,房屋被毁坏,财物也被抢光。”泪光闪烁,张宏发陷入回忆。
龙门港镇东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廖崇兴告诉记者,他的大伯也是在和老板出海的时候,整船的人被日军击中葬身火海,海水染红了整个海湾。“大伯年纪轻轻就丧命,这一支血脉也没有得到延续,令人痛心。”
渔港繁荣:蚝开富路文旅谱新篇
8月16日中午,龙门港南村码头汽笛声震彻海域。七百多艘渔船在礼花的映衬下扬起巨帆,似离弦之箭般驶向蔚蓝大海——这场主题为“钦州潮涌运河开 千帆竞发丰收海”的开渔盛会,让曾经饱含血泪的海湾变成了欢腾的丰收舞台。
与此同时,在东村码头,蚝农们手握蚝刀“梆梆”敲壳,肥美白嫩的蚝肉随之脱落。“现撬的生蚝蘸柠檬汁,鲜得掉眉毛!”游客陈先生接过蚝壳一口饮尽。不远处,新型抗风浪浮筏整齐排列,如同海上田垄——这是龙门港推动养殖升级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龙门港镇通过“政府引导+渔民参与”方式,不仅开发出赶海拾贝、疍家风情体验等十多个项目,还推出“步青云·跃龙门·上将军楼”的文旅路线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已成为北部湾文旅的新动力。
8月19日,记者从钦南区龙门港镇获悉,今年以来,该镇精心打造“鱼跃龙门·祈福之旅”旅游精品线路,激活滨海旅游经济,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同时,持续推进海域综合整治和规范养殖用海管理,推广大蚝新型抗风浪浮筏,发展大蚝、对虾等海水养殖,培育特色产业,还大力提升乡村风貌发力生态治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当前,龙门港镇4条新建村道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推动全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人居环境稳步提升。
当地渔民林志兴就把自家渔排改造成“海上餐厅”,推出生蚝现捞现烤特色服务,春节期间每日收入突破2万元。“以前补渔网,如今忙接待,收入翻了几倍!”像他这样的渔民在全镇超过2000人。
“现在,家家户户住上楼房、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廖崇兴笑容满面地说,“近两年,龙门港在政府指导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今年举办了‘村晚’、丰收节、龙舟赛、迎春杯篮球赛等活动,有力拉动岛上餐饮、民宿的经济增收。我相信,随着旅游业发展,特别是龙门大桥通车和未来平陆运河开通,龙门岛乡村旅游必将实现质的飞跃。”
“莫嫌穷,水路通四海,富贵有路不忧穷……”村民张宏发哼着家乡的民谣,歌声随海风飘荡,掠过将军楼斑驳的弹痕墙。这座曾经孤寂的哨塔,如今已被列为重点调研和保护对象。站在楼上,注视着桥上车流如织,渔船满载而归,炊烟缓缓升向碧空——历史深重的伤痕之上,终究如先烈所愿,绽放出安宁富庶的花。
来源丨融媒体记者 陆燕 实习生 李思琦
编辑丨吴登翰
校对丨梁文辉
审核丨罗立彬
❀
❀
❀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