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是1000多户、2000余名居民共同的家园,是多个民族互嵌共居、团结互助的幸福社区,更是一片以文化凝聚人心、以记忆延续根脉、以奋斗开创未来的活力热土。立井西社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各民族居民形成互嵌式居住格局,实现居民社区、商业街区、文化景区“三区交融”,逐步发展成为文化浓郁、商业兴旺、民族和谐的打卡热点区域。2023年,该社区先后荣获“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乌鲁木齐市创业社区”称号。
深挖历史记忆,以国潮文化凝聚民心
立井西社区所在的一号立井片区,曾是工矿区,不仅留存着大量工业遗产,更是各民族融合交流的集聚地,曾是新疆工业发展的重要源头。1951年,王震将军率部在此建成全疆首座露天煤矿,各族矿工共同奋战在地下数百米的矿井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一号立井三八女子掘进队的故事尤为感人,在那个技术落后,工具落后的年代,为了完成采矿任务,她们几个不同民族的女工人挺身而出组建了一支特别的小分队,在她们的眼里没有男女之分,民族之分,就是跟男矿工一样下井作业,在彼此互相帮助和鼓励下,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了采矿任务,为一号立井做出了巨大贡献。辖区居民刘桂兰作为当年掘进队的一员,回忆道:“我们不分民族、不分男女,只有一个目标:完成任务、支援建设。井下互相扶持、井上亲如一家,那种情感至今难以忘怀。”
像刘桂兰这样的老一辈建设者,还有煤矿退休工人黄士兰。作为老革命遗孀和社区妇联执委,她几十年如一日帮助邻里,甚至自掏腰包解决他人困难,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她常说:“天道酬勤,要靠自己。”
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多维体验聚合力量
为了保存矿工们的珍贵记忆,社区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在苇湖梁街道协调和居民支持下,“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应运而生。这一改造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潮流的重要枢纽。
体验馆园区占地5000平方米,设有八大主题场景,包括“市井烟火”“苇湖梁记忆”“国潮服装体验馆”“怀旧体验馆”“国学室”“舞蹈室”等,从多维度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馆内陈列的2000余件老物件——褪色的照片、工作证、荣誉证书、老式工具等,全部由居民捐赠,生动还原了新疆不同时期的生活图景和煤矿工人的奋斗足迹。
“苇湖梁记忆”展厅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陈和珍贵的影像资料,全景式展现了本地从1951年发展至一号立井时期,生动诠释了煤矿工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打造了宝贵的红色教育阵地。“同心启智馆” 专注于弘扬传统文化,馆内陈列众多国学经典著作,并定期举办书法、绘画、国学讲座等活动,为居民搭建起学习和交流传统文化的优质平台,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如今,体验馆的业态更加丰富,展馆隔壁的“矿坑咖啡”“矿工奶茶”“网红烧烤”,不远处的国风公交站、国风美食街,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居民阿依古丽·买买提是国潮馆的常客,她说:“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找回父辈的记忆,还能穿上传统服饰拍照、体验国学课程,感觉特别有意义。”另一位年轻居民张磊补充道:“作为年轻人,我原来对煤矿历史不太了解,但这里的展览和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那段历史。”
传承奋斗精神,延续国潮脉络铸就根魂
2025年4月1日,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正式开馆,并同步举办“千人邻里节”。活动吸引了1500多名各族居民参与,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社区还为体验馆配备专业解说员,已接待100多个团体,举办露天电影、趣味运动会等活动50余场。通过多种宣传视频的拍摄和推广,体验馆正成为讲述一号立井故事、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一号立井片区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聚居区,这里有几代煤矿工人的回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涌现了很多典范,如“随叫随到无偿帮忙的郭新”、“洪亮嗓音暖人心的塔伊尔”、“互帮互助无话不说的23号楼”......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民族团结,谱写感人故事。
“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将着力打造一号立井小镇,盘活辖区闲置的三角地带,提档升级汉唐街。医药体验馆、‘矿工’下矿等体验式项目都在筹备当中,让大家有不一样的体验。我们要在整个街道擦亮国风这张招牌,在改造的过程中,让广大居民共享红利,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广大游客来我们这里打卡消费。”苇湖梁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杨丽丽介绍道。
立井西社区将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把民族团结具象为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可观可悟的文化空间和可践可行的邻里互助。让国潮不只是风潮,更成为风尚;让团结不止于话语,更成为行动,立井西社区的实践,无疑为新时代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水磨沟区样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