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甘肃永昌县的文庙(一):地方志
武威进士馆 赵大泰

如今的金昌市永昌县,在明朝的时候是永昌卫,在清朝的时候是凉州府永昌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宋国公冯胜统兵平定河西,改置永昌卫,属于陕西行都司。清朝初期因袭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隶属于凉州府。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各个县级行政区域基本都建设有文庙,也叫孔庙。而且,文庙往往与儒学署是合二为一的,号称“学宫”。

一、《丁酉重刊凉镇志》中的记载
在成书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的地方志《丁酉重刊凉镇志》中,有对永昌卫学的记载:
学校
永昌卫学:城东北隅,明成化四年(1468年)都御史徐廷璋重建,明副使郑安征记于侍讲江朝宗,文多不载。
敬一亭。
泮池。

由此可见,永昌卫学,位于永昌城的东北隅,明成化四年(1468年)由都御史徐廷璋重建,陕西副使郑安曾经请求侍讲江朝宗撰文记述重修事迹,但文章未能记载下来。
在永昌卫文庙,还有敬一亭、泮池等附属设施。敬一亭,内设世宗肃皇帝(嘉靖皇帝)《敬一箴》以及《御制五箴注》,当时各个州县俱同。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孔庙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

二、《五凉全志·永昌县志》中的记载
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五凉全志·永昌县志》中也有永昌县学宫的记载:
学宫 在县治东北隅。
明正统(1436-1449年)中,都指挥宋忠建。巡抚徐廷璋修,参将李秉诚、指挥赵光远,游击任嵩重修。

至圣殿五间,配哲东西分龛;东西两庑十四间,神库、神厨各三间;殿左魁星楼一座,殿后尊经阁一座;启圣殿三间,南向,正殿东北,启贤东西分龛;敬一亭在尊经阁左,卧碑亭在尊经阁右;戟门三间;名宦祠三间,南向;乡贤祠三间,南向;忠孝祠三间,西向;东西碑亭二座;灵星门五间,泮池坊一座,文庙坊一座,圣道中天坊一座,东西角门二间;明伦堂五间,在正殿右;东西斋房十间,内宅十五间;仪门一间,东西角门二间,大门三间。
文庙,每岁春秋丁祭银四十五两。祭器、乐器以及学宫书籍,详载《平番县志》,五县俱同。

在这里,更加详细地介绍了明代修建永昌卫学的情况。明正统(1436-1449年)中,都指挥宋忠始建。这与武威文庙的修建时间大致相同,武威文庙(当时为凉州卫学)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由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
明成化四年(1468年),都御史徐廷璋维修了永昌卫学,后来参将李秉诚、指挥赵光远,游击任嵩进行了重修。

在清代乾隆年间,永昌县学宫的建筑已经非常完备。有至圣殿、东西两庑、神库、神厨、魁星楼、尊经阁、启圣殿、敬一亭、卧碑亭、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东西碑亭、灵星门、泮池坊、文庙坊、圣道中天坊、东西角门、明伦堂、东西斋房、内宅、仪门、东西角门、大门等设施建筑。
文庙作为“官学”的组成部分,其经费由官府予以保障,“文庙,每岁春秋丁祭银四十五两。”意思是,每年春秋丁祭费用为四十五两白银。其中配置祭器、乐器以及学宫书籍,凉州府的武威县、镇番县、平番县、古浪县、以及永昌县规格都是一样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