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春和景明的一日下午,我来到位于北京西北燕山山脉腹地的军事重镇南口,登临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的居庸关长城,寻访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抗日烽火印迹,感悟峥嵘岁月的沧桑巨变,重拾那些或怅惘、或激昂、或温暖的永恒记忆。

登上居庸关远眺,只见燕山山脉以其无比磅礴的气势,横亘在天地之间,那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犹如苍茫大地挺起的脊梁;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巍峨的燕山山脊之上,一路向北,纵横千里,浩气荡胸。不禁感叹:神奇的大自然,用最雄浑的鬼斧神工绘制出了如此壮丽的山川画卷!

图:丁明/摄
群山万壑引长风,凭栏且听吟啸声。光影黯淡,城墙斑驳,镌刻着曾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场战争的痕迹;风声阵阵,如泣如诉,仿佛在讲述那些故去了的一个个历史故事。
一
清代陈璋《西出居庸关》中有这样的诗句:“西出雄关路屈盘,风云重接旧征鞍。山如屏合窥天小,水作虹流入耳寒。万里女墙连雁塞,百年兵甲洗桑乾”。描述了居庸关道路曲折、山势如屏、水流如虹的景象,长城连接雁塞,历经战争洗礼,展现了居庸关的险要地势和沧桑历史。
南口,以位于居庸关之南而得名,距离居庸关11公里。村落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形成,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南口镇以北地势,绵延四十里崇山壁立、奇峰遍布,被称为关口。居庸关关城就建在这15公里的关沟峡谷中,全长约4142米。从北魏开始在这里修筑长城,建居庸关。经历代不断对居庸关城堡、边墙进行修缮,关城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居庸关由城墙、关城、瓮城、敌楼等组成,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是华北平原与蒙古之间的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图:丁明/摄
居庸关作为长城重要关隘,在历史上曾见证了华夏诸多民族纷争:汉代与匈奴、辽宋、金蒙、明清等历朝历代,在此摆兵布阵,展开无数次对峙或战争。
战争是残酷的历史。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让无数的生命在硝烟炮火中消失,给人类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历朝历代的居庸关,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历史。如今,我们虽然在居庸关前已经看不到曾经的那些残酷的战争,可是这座雄关曾经经历的那些战争,却永远地留在了浩瀚的史书中。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朝代更替不断上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序推移,纷纷扰扰的战争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各民族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和平相处的重要性,民族关系逐渐缓和,战争的根源得以削弱。自清朝以后,发生在居庸关地区的民族战争也随之减少并最终结束。
居庸关,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二
“烽火当年燃南口,山河喋血忆危秋。长城默对腥风恶,将士长怀浩气留。弹雨横飞摧壁垒,英魂不屈护金丘。青山处处埋忠骨,浩史昭昭耀九州”。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1937年,沉寂多年的居庸关,烽烟再起。著名的南口保卫战打响了!

“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被日军占领。日军为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日军以重兵扑向北平北部重镇南口,欲从此地打通平绥线铁路,进而占领山西,控制整个华北。南口是扼冀察与山西的咽喉,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国民政府决定固守南口一线,命汤恩伯率13军在此布防。此役,6万余中国军队集结在南口及居庸关长城一线,与7万日寇展开大规模的山地战。国军官兵顽强御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
龙虎台高地,是此次南口战役的一个前沿阵地。1937年8月7日,日军独立混成旅第11旅团推进到龙虎台地区,与中国军队罗芳珪的第529团发生激战。日军在优势火力配合下进攻龙虎台,战斗持续了一天,日军施放毒气并趁势发起进攻,龙虎台失守。当天夜里,中国守军组织大刀队反攻,重新夺回龙虎台阵地。
8月10日,日军的飞机大炮开始对南口镇、南口火车站、南口铁路机厂轮番轰炸,龙虎台守军阵地被密集的炮弹炸成一片火海。13日,日军突破南口阵地防线,因卫立煌所部增援受阻,日军第5师团加入战斗,南口守军死守苦战。14日,南口镇沦陷。21日,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进攻张家口,汤恩伯所部腹背受敌,被迫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固守居庸关等地。
8月13日起,日军飞机、重炮轰击居庸关关城,将其炸成废墟,随后在坦克掩护下屡次进攻。国军第89师将士浴血阻击,关城和两侧高地的阵地仍在国军手中,但伤亡惨重。21日夜,530团3营李营长带领敢死队,手持大刀、身绑手榴弹,收复了居庸关东南一侧的高地。25日,日军突破横岭城,随后突入居庸关。26日,汤恩伯下令撤退,南口战役结束,一片断壁残垣的居庸关被日军占领。

南口战役是“七七事变”后,中日在华北战场上的首次正面作战。在日寇战史中,仍将“南口战役”冠以亚洲最大“山岳作战”之名。此役中国军队最终以伤亡3.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1.5万余人。虽然中国军队最终失利,但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成功阻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彰显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全面抗战留下了不朽的光荣史迹。正如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短评说:“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三
八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散落在居庸关长城一带山山岭岭上的南口战役遗址,如今已很难寻觅到当年的旧模样。除了一些山区还保留着部分战壕等遗迹,其它的大多被葱茏茂密、汪洋恣肆的山林植被所掩盖。只有居庸关城墙上那些累累弹痕,还能依稀可见当年那场惨烈战斗的痕迹。

站在这高高的居庸关城墙上,凝视这片曾洒过将士鲜血的抗战旧址,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灼痛感,让我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深沉的思索。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战火引燃;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血与泪的记忆。此刻,更加理解了“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内涵,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深刻体悟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不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永远都不会太平的世界上,只有国家和民族足够强大,人民才能免受战争之灾、战火之痛,才能享有尊严幸福,安居乐业。我深知,弥足珍贵的和平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万分珍惜;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保卫和平的责任,永远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头,战后的和平和安宁,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守护。
八十余载,沧海桑田。如今,我们国家的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灵涂炭、任外族宰割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当亡国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建国七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怕艰难,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一心报国,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七十年代以来,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人民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载人航天太空行走,嫦娥飞船奔月遨游,中国空间站胜利建成,国产航母海上驰骋,“一带一路”饮誉全球……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崛起、不再任人宰割而欣慰,为祖国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而自豪!今日之中国,已发展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今日之中国,已豪迈地跨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温暖的阳光,润泽万物;烂漫的山花,开满山野。作为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春日的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景色更加怡人,以其独有的、超然的自然人文魅力,每天吸引着无数来自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熙熙攘攘的游客,摩肩接踵地登上居庸关长城,他们尽情欣赏这人间美景,享受和平赐予的美好和幸福!

夕阳西下时分,我结束了大半天参访居庸关的行程。慢慢拾级而下,回望仰视雄关,只见它在郁郁葱葱、连绵不绝的片片山林掩映下更加雄奇壮美,勃发出一种超越时空的非凡气度和厚重。巍峨的居庸关,犹如一头威风凛凛的东方雄狮,横卧在京北群山万脊中,守我国门何其勇,仰天长啸伴东风!此时,我的心中豁然涌起一个念头:如今这盛世的一切美好,足可以告慰英烈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肖飞
审核:张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