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龙陵,进入德宏州,这里的民族风情非常绚丽,同时也是滇缅公路跨出国门的地方。但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一家飞机制造厂。
龙陵与芒市之间,隔着一道山,翻过去,便进入芒市坝子。芒市是德宏州的首府,全称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的主要民族是傣族与景颇族。刚进入芒市,立刻感受到浓郁的傣族风情。说到傣族,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西双版纳,但实际上,芒市也是傣族的世界。
据说傣族有6000多万人口,主要在南亚各国,中国境内约为120多万。傣族全民信奉上座部佛教,家中女性地位略高,但也更辛苦。20多年前,我在西双版纳一个寨子里住宿,旅馆是姐妹俩开的,招呼客人、烧水做饭,忙个不停,与其聊天,问夫君何在,她用手一指,只见俩男人躺在里屋,正在呼呼大睡。
傣族女性的身材特别好,腰细得令人担忧,当然,人家很会装扮自己,上衣短小合体,袖口紧收,纤细的筒裙长及脚面,贴身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将婀娜的身姿,进行了完美体现。
贯穿市区的街道,是团结大街,南北走向,最南端是三棵树,它的东面更热闹,有风情街,还有奇珍园和一座山,山顶巨大的佛塔金光闪闪,山脚下的仙池路上,有抗战纪念碑——滇西战役结束后,芒市建起3座纪念碑,后来都毁了。眼前的这座,是前些年重建的。
纪念碑旁边,不足百米处,有座纪念塔,上面刻着:陆军第二军新编第33师97团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远征军攻打龙陵时,为防芒市日军增援,97团奉命攻击滇缅公路上的红崖山,由于日军居高临下,连续派出4支突击队,才将红崖山拿下。为纪念阵亡的突击将士,在红崖山山顶建了纪念塔,文革时被毁。1989年,德宏州政协派人到红崖山寻找遗存,这才将残塔和附近找到的3块墓碑,迁到这里。下图中最右边的碑,源于在保山板桥镇讲的那段故事。
滇西1944大反攻的最后一仗
离开芒市,沿320国道往前80公里,是畹町。快到时,公路翻过一个垭口,路边石碑上写着:黑山门战斗遗址。原来,日军在松山和龙陵战败后,自芒市撤退,但并没直接撤回缅甸,而是在沿途每一道山梁上,都布置了防线,层层阻击。
眼前的这个黑山门,是滇缅公路上,中国境内的最后一道山梁,1945年1月19日,中国远征军在这儿,打了滇西战役当中的最后一仗,次日,日军支撑不住,向缅甸退去。
站在黑山门制高点,往芒市方向看,全是山,重重叠叠,远征军一路走来,走的很艰难,每过一道山,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以至于攻到这里时,虽然只是面对残敌,卫立煌却不敢轻易下达命令,他首先给蒋介石发电,说军队减员严重,黑山门一带地形险峻,工事牢固,以远征军现有兵力,难操胜券,请求补充6万兵员。
在抗战期间,国军普遍认为,兵力超日军3倍,可打防御战;兵力超日军6倍,可打进攻战。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客观原因,咱们的军队训练、兵员素质、作战意志,恐怕也存在不足。
曾有这么一种传说,民国时期,很少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射击训练,到了战场上,只要把枪里的子弹放出去,就算完事。比如,北洋军阀时期,直系、奉系、皖系之间,爆发过多次大战,动辄万余人,声势浩大,子弹漫天飞,可伤亡却不多。
与之相反,日军对士兵的训练极为严格。关东军士兵五味川纯平写到,对士兵的基本要求是300米打靶,不仅五发五中,还得有3发子弹集中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范围。达标后,再训练限时射击,开始是在4秒内,射击300米外突然出现的靶子,然后缩短为2秒。
1944年滇西战役时,主力部队基本换成美式装备,就连步话机、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炮,都有配备,150榴弹炮敞开打,天上还有战机伺候,您这儿只要说出坐标,美军飞行员就会立刻把成吨的炸弹扔过去。即便如此,咱们打的还是很难。整个滇西战场,很少出现日军阵亡人数大于我军的时候。
本图来自《国家记忆》,美国通信兵拍摄
所以说,主观原因恐怕更重要。其中,作战意志尤为欠缺,官越大缺得越厉害。20集团军准备渡过怒江时,几位军级指挥官要求工兵部队承诺,如果部队过江后遇到抵抗,无法立足,工兵部队必须以最快速度把他们送回来。卫立煌得知后勃然大怒,邀请当地百姓站在江东,看谁好意思往回跑。实际上,对岸根本就没有日军,日军都在几公里之外的山上呢。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败,撤退时,第5军走到密支那,听说城里有日军,立即转向,进入野人山,结果,损失惨重。实际上,城里的日军最初只有几百人。
有人以为,远征军攻克松山、龙陵、腾冲之后,滇西战役就结束了,可实际上,龙陵到畹町的100公里,远征军走了68天,芒市、遮放、畹町,每座城镇附近的山梁上,都有一道道阵地,攻击这些阵地的难度,并不亚于松山和龙陵。
当我们为远征军在1944年的英勇喝彩时,也不能忘记,1942年5月,日军就是沿着这条路,从缅甸入侵滇西的。当时,在畹町附近,驻守着远征军整整一个军的兵力,听说日本人来了,军长张轸立刻从畹町撤到保山。
军长跑了,士兵肯定乱,虽然从畹町到怒江,有那么多山,可都没用上,没人想到拿挺机关枪,搬几箱手榴弹,找个隘口一守,就能把日军阻挡一阵子。整个军的士兵,三五成群,跟郊游是的,从畹町走到保山。长官部派人沿公路收容,收了好几万。
如果缺乏意志,就是把原子弹给他,也会失败。
本图来自《国家记忆》,美国通信兵拍摄
站在滇缅公路出境的地方
过了黑山门,一路下坡,进入畹町,这是个安静的小镇,但在抗战期间,热闹非凡,一车又一车的战略物资,从这里,沿滇缅公路入境,运往昆明、运往前线。
这里有条很小的河,中缅两国,以它为界。河上架着一座美国工兵桥,是当年滇缅公路跨越国境线的地方。
畹町背后的山上,有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碑前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塑像。
滇缅公路建成后,缺乏司机和维修工,于是,我国向陈嘉庚求助。在他的号召下,3192名南洋华侨,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为战略物资的运输,做出巨大的贡献。
本图来自南洋机工纪念馆
这些自愿回国效力的南洋华侨,有1000余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战后,1000余人留在云南,1000余人返回侨居国。这座纪念碑,是南洋机工的后代、恒昌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林晓昌先生,捐资350万元建立的。
在南洋机工当中,有一位女性,叫李月美,1939年,21岁的她,瞒着父母,女扮男装,参加服务团,驾驶卡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直到1940年负伤住院,才被人发现她是女儿身。
本图来自南洋机工纪念馆
中国远征军收复畹町之后,跨出国门,走了十多公里,在一个叫芒友的小村子,与中国驻印军会师,那一天,是1月27日。
紧接着,中美两军于1月28日,在芒友举行会师典礼,总司令卫立煌和驻印军总指挥索尔登分别讲话,滇西战役与缅北反攻,至此落下帷幕,它时我国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全胜的进攻战。
本图来自《国家记忆》,美国通信兵拍摄
如今的主要口岸在姐告
离开畹町,往西20多公里,来到瑞丽,市区东南方向,是姐告,如今中国与缅甸的重要口岸,就在这里。
姐告很小,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东、南、北3个方向全是缅甸,唯有西边是瑞丽市区,隔着一条瑞丽江。按常规来说,既然有瑞丽江,两国边境应该以水为界,可这儿为何凸出一块呢?回程经过昆明时,向戈先生请教,他说这一带的边境线并不规整,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占先就算谁的。
驾车沿320国道,一直开到国门前,国门周围很热闹,有很多摊贩,附近还有中缅商贸街,边境两侧的居民在此交易。刚下车,围过来几个人:去缅甸旅游吗?原来,这一带开通了边境旅游,但只能在边境附近游览,并且是团队游。
缅甸是个联邦共和国,东边是泰国,西边是印度,南边是海,这个国家的民族特别多,有42个,但以缅族为主,多数人信仰佛教。缅甸在历史上历经过好几个王朝,清朝时,他们是贡榜王朝,曾在乾隆年间入侵云南,乾隆帝派军队还击,7年间打了4次,没打过,在议和中又谈不拢,只好拖着,一直拖到乾隆帝晚年,缅甸国王派使节奉表纳贡,两国纠纷才告结束:中国得了面子,缅甸得了实惠。
再往后,英国人来了,很快把缅甸征服,从此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直到1948年才独立。缅甸政府一直是军政府,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国内局势时常动荡。这次旅行之后,当我决定全程行走滇缅公路,办签证时,缅甸驻华使馆的人告诉我,不要去密支那以北地区。
在姐告的国门前,有个320国道终点的牌子。该路的起点是上海,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和贵州,最终抵达云南,共计3695公里。在这次旅行中,我第一次走上320国道是在湖南怀化,当时的里程碑是1700多公里,我沿着它,在芷江看到日本投降地,在晴隆看到24道拐,在云南驿看到驼峰航线机场,在保山看到远征军司令部,现在,我来到了它的终点。
稻田上的飞机制造厂
从瑞丽往西走30公里,有个叫弄岛的地方,弄岛西侧3公里处,是个叫雷允的村子,穿过村子,再往北走1.5公里,在一个当地人称其为“果园”的地方,看见雷允飞机制造厂遗址的牌子。抗战时期,这里曾有过一家飞机制造厂。
该厂原来叫中央飞机制造厂,是中美两国于1933年,在杭州合资建立的,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均来自美国。抗战爆发后,从杭州迁到这里,在一片稻田当中,把工厂又建立起来。它不仅能组装战斗机,还能为飞虎队和英国驻缅甸的皇家空军维修飞机,蒋介石的专机也曾在这里维修过。
本图来自滇西抗战纪念馆
工厂最多时拥有2929名员工,在雷允的3年时间里,共组装战斗机112架(下图是正在组装的P-40战斗机)。
本图来自滇西抗战纪念馆
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紧靠中缅边境的工厂,只好将所有建筑和来不及运走的机器设备炸毁。更为不幸的是,人员在撤退途中,遭日军袭击,伤亡惨重,从此,工厂不复存在。
我在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里,看到一张工厂平面图,它的规模很大,有巨大的厂房和跑道,周围还有居住区、医院,等等。据说该厂附属医院的水准很高,医疗器材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医护人员多达100余人,除了为工厂服务,也为周围的村民看病。
如今的雷允,昔日的厂房,已经荡然无存,我围着村子转了好几圈,也没能找到工厂的痕迹。
当年的跑道,一部分恢复成农田,还有一部分,变成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在跑道延长线的山坡上,找到一个航标灯塔的残存。
雷允之后,我开始折返,往北,下一站是腾冲。
下篇游记预告:感受抗战之十一。
许多游客在腾冲,都会去火山、温泉、古镇和湿地等旅游景点。我的目标是:国殇墓园、抗战纪念馆、李根源故居、抗战政府。尤其国殇墓园和纪念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