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从学宫出来,沿其西侧的韩祠路向北。韩祠路是揭阳的一条老商业街,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因路边的韩公祠而得名。韩公祠估计是祭祀韩愈的祠堂,如今早已不见踪迹,只留下街道的名字。
到达北马路后右转,只见马路两旁商铺林立,茂密的榕树给这里带来一片清凉,但强大的根系也让地面变得坑坑洼洼。北马路的尽头是古城的护城河,跨过护城河,进入天福路,道路也变得更加狭窄,在古时这里已是城外,前行不远,就看到了要寻找的武庙。
武庙的全称是古榕武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创建者为揭阳乡绅林维翰。武庙历代均有重修,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由知县刘业勤发起,如今看到的也是当时的格局。
武庙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两进五开间,山门上“古榕武庙”匾额为刘业勤所题。揭阳古称榕城,武庙四周现在虽然光秃秃,但以前也是古榕参天。大殿前建有八柱重檐拜亭,正殿面阔三间,为明式风格,大殿上方悬挂着“威宣南海”匾额,为清廷所赐。
武庙最精彩的地方是它的潮式传统木雕,特别是门楼厅间的八角形藻井,也就是天花,由八面重拱层层内挑构成,现加上各种精致的雕花,将中国传统的斗拱技艺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惊叹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水平。这些木制构件上的油漆已经脱落,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很容易风化破损。
马路对面还建有一座戏台,同样是雕梁画栋,被铁栅栏层层保护起来。它是广东现存极为少数的庙宇戏台之一,和武庙的主体建筑一样,都堪称国宝。但从武庙的整体现状来看,其受保护程度远比不上学宫和城隍庙。虽然距离进贤门并不算太远,但极少有游客过来参观。
看过武庙,原路返回到古城,继续沿北马路向西行走。和中山路相比,北马路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里的商业都是面向本地市民,所以也更能体现当地的生活习惯。比如,商铺的老板在闲暇之余,泡上一壶工夫茶自斟自饮,简直就是一幅市井风俗画。
街上出售的乒乓粿引起了我的兴趣,开始还以为像潮汕牛肉丸,因其富有弹性而得名。上前打听才知,原来是一种点心,名称来自方言的谐音,本名为槟醅。槟醅是它的馅料,将糯谷烘赔烤熟,碾成粉末,即成槟醅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