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乾丰
近日,江西婺源篁岭景区推出打卡点限时拍照措施,将热门拍照点的拍照时间限制在一分钟以内,不少游客为其叫好,更有网友呼吁“全国统一”。公众叫好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当前旅游体验中的一个痛点:热门景点往往因游客拍照滞留而导致拥堵,影响了游览秩序与公众体验。而这一分钟的时间限制,看似只是管理方式的微小调整,实则体现了景区公共服务在精细化、人性化方面的进步。
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十分发达,到景区拍照打卡是不少游客的“必修课”,景区的有限空间与游客的强大需求之间就形成了矛盾。过去,景区拍照管理依赖工作人员呼喊提醒或游客自觉,本质上是将管理责任转嫁给游客道德自律,效果有限。而新规则明确了拍照的时间限制,无论是一分钟还是三十秒,实际上都为所有游客建立了清晰预期,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维护了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限时拍照规则获得赞许,也反映了民众社会规则意识和景区服务管理的双向奔赴。景区最佳拍摄点往往被最有耐心、最具体力或最有“侵略性”的游客占据,商业摄影师长期霸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游客对新规则的积极响应表明,人们并非排斥约束,而是渴望更加公平有序的环境。当规则明确且执行公正时,大多数人愿意自觉遵守,因为这最终保护的是每个人的权益。
当然,任何管理措施都应避免教条化执行。正如景区工作人员所言,“等待人数少时不计时”,就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好的管理从来不是机械执行规则,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保留人性化温度。
一个小小的拍照限时规则,为一个老生常谈的“景区拥堵”问题,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认同度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公共服务的提升并非总是需要大兴土木的“硬投入”,往往更需要基于公平理念和游客思维的“软创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