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洱海明珠金梭岛的渔业文化传承,到文笔村的“面朝大海”网红蜕变,再到石头村的艺术气息浸润——近年来,云南省大理州打破传统旅游模式,重构“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外一种生活”的新路径,通过“文旅+”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创优提质高质量发展,一个个特色旅居村落的崛起,成为这一转型的生动注脚。
(巍山古城院落 范健华 摄)
特色村落焕新颜 旅居模式各显风采
作为洱海上的璀璨明珠,金梭岛居民世代以打渔为生。随着洱海保护力度加大,当地生产生活方式面临转型。大理市海东镇成立金梭岛渔业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转向文旅与旅居产业,如今已形成集自然风光、白族歌舞与渔业文化于一体的旅居品牌,成为体验白族渔业文化的最佳目的地。2024年,合作社向全村分红1000万元,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曾因无耕地而成为海东镇最贫困村的文笔村,借旅居东风焕发新生。村落依山而建,户户皆是观景台,绝美苍洱风光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人从旅行者变为旅居者、投资者,最终成为“新大理人”。目前,已有240位外地人在此投资创业,270名外来务工者长期就业;村民通过出租142院房屋、就近就业370人,实现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昔日贫困村蜕变为小康村、网红村。
坐落在山谷中的石头村,以幽静古朴的气质吸引全国24位艺术家入驻,绘画、雕塑、铜器制作等工作室遍布村中院落。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定期举办艺术展,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已转型为独具特色的艺术旅居村落。
四维发力树典型 旅居产业提质增效
在旅居典型培树工作中,大理州重点抓实四方面工作,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 盘活底数,打造示范标杆
编制完成《大理州旅居业发展报告》,启动《大理州旅居业发展规划》编制,梳理出321个旅居项目、255个适合发展旅居的自然村。通过申报9个省级旅居试点、培育18个州级重点试点,以摸底建库、品牌赋能等举措打造标杆案例。2024年11个案例入选全省首批50个旅居典型汇编,2025年又有9个案例入选第二批,数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总量占全省五分之一。
(巍山古城 中共巍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 提升服务,完善旅居配套
将A级景区、最美乡愁旅游地等品牌创建与旅居村建设结合,推动旅居村在品牌化、标准化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拓展文化体验项目。目前,全州20个旅居产品入选全省100个旅居目的地产品名录,数量全省第一;云龙诺邓、永平曲硐等7个旅居村成功创建为国家4A、3A级景区,为客群提供品质化、多样化服务。
- 深化联动,激发市场活力
推进酒店民宿规范发展试点,在全国率先构建“1+1+N”政策体系,加快地方立法,引进4000余名产业人才,打造民宿集聚区与短租型旅居产品。大理双廊、洱源牛街等入选全省典型案例,OTA平台数据显示,大理位居国内长住十大热门城市榜首,成为全国高考学子追捧的旅居地,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火热态势。
- 整合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引导村集体组建旅居合作社或强村公司,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推行“资产入股”“经营权入股”等模式,打造凤阳邑、白崖城等长租型旅居村。全州开展旅居接待的自然村从2024年的25个增至2025年的92个,旅居村集体与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实现村集体、运营主体与村民多方共赢,漾濞阿尼么村便是旅居带动共同富裕的典型。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梅秀表示:“美好生活在云南,旅居大理正当时。欢迎各位朋友来大理,体验‘旅居大理,品味乡愁’的独特魅力!”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