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就要开学了,很多家长都想抓住暑假的尾巴带孩子最后出游一次。但你知道吗?有些旅行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放松,反而可能造成心理负担。
前几天,一位心理医生朋友在深夜发了一条朋友圈:“千万别带孩子去旅行了”。看到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正计划带孩子去上海玩,连攻略都做了一个多月。
赶紧联系她才知道,原来最近她接诊了好几个因为旅行回来情绪出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点:父母都要求他们写旅游感想。本来是开开心心出去玩,结果却变成了带着作业去旅行。
这让我想起自己也是这样:虽然说是带孩子去放松,但还是跟孩子说好了要写一篇500字的游记,写不好还要重写。听完医生的话,我开始反思:我们努力赚钱带孩子看世界,到底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三种旅行方式,最伤孩子】
特种兵式旅游:一天赶三个景点,上午迪士尼,下午博物馆,晚上外滩。大人累得够呛,孩子更是体力不支。永远都在被父母催促“快点,下一个景点要赶不上了”,这样的旅行,哪来的快乐可言?
大人喜欢的旅行:很多家长选的不是博物馆就是历史遗迹,或者是网红打卡点。却不知道,孩子最喜欢的其实是游乐场、水上乐园、沙滩和小螃蟹。一趟旅行下来,大人开心了,孩子却觉得无聊至极。
带着任务旅行:“回家要写500字感想,写不好下次不带你去了”。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本来开开心心的旅行,最后变成孩子的心理负担,担心写不出作文就要挨骂。
【这三类家长,最好别带孩子旅行】
消费享乐型:住最贵的酒店,吃最贵的美食,让孩子以为快乐就是用钱堆出来的。这样不仅浪费钱,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消费观。
走马观花型:一天打卡十几个景点,拍完照就走。孩子对哪个景点感兴趣想多玩一会?不行,因为还要赶下一个景点。这样的旅行,除了累和照片,什么也没留下。
盲目跟风型:自己不做攻略,看哪里网红就去哪里。完全不管6岁的孩子去博物馆能看懂什么,12岁的孩子去爬山会不会太累。
【带孩子出游前,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是不是在打肿脸充胖子?旅行最重要的是开心,不是花钱多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的旅行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是孩子想去的地方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的地方完全不同。出行前一定要问问孩子:你想去哪里玩?
是否带有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还是为了发朋友圈炫耀?如果是为了后者,那真的别让孩子受这个罪了。
【让孩子真正享受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拍了多少照片,而在于:
家长的全程陪伴和无私的爱
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应对挑战
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学会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株植物是紫色的?五彩池是怎么形成的?
最好的旅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盲目跟风,不布置作业,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旅行体验。
马上就要开学了,如果打算带孩子最后出行一次,记得:让孩子做主角,让他选择想去的地方,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旅行。别让最后的暑假旅行,变成孩子的又一个负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