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融媒讯:处暑时节,暑气渐消,秋意初萌。传统文化体验官杨丛菲前往大汶口镇开启一场探寻秋日故事的旅程,这座承载着六千年文明的古镇,在处暑的微风中,诉说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动人篇章。
在卫驾庄村的百亩菊花地中,大汶口镇卫驾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克勇说:“咱们这菊田可不一般。它采用的是古法轮作,这种种植方式能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同时吸收大汶河沙壤的精华,所以种出来的菊花品质特别好。您瞧这花苞的饱满度,再过半月,就能制成清心降燥的菊茶啦。”
处暑有“吃秋”养生的说法,这菊花就是大自然给大汶口镇的馈赠。古法轮作不仅体现了对土地的尊重,也保证了菊花的品质,展示了“农时与土地”的共生之美啊。
告别菊花地,来到充满艺术气息的创作现场。泰安市级非遗“大汶口民俗绘画”传承人裴敦安正展卷研墨,用画笔绘写处暑物语。“我想用我们大汶口的元素来诠释这秋收的序幕。你看这石桥,它静立在那里就像一部史书,见证了大汶口镇的变迁;这菊花铺金,也预示着丰收的好年景。这些都是专属于我们大汶口的节气密码。”裴敦安说。
垂枝葡萄、石桥河鹭、晾晒的菊花与谷穗等画面栩栩如生,展现了大汶口秋日的标志性生态与丰收喜悦。
体验官还来到明石桥和山西会馆。600年的明石桥见证商贾往来,是“处暑送暑船”古俗的发源地;相邻的山西会馆,斑驳砖墙铭刻着南北交融的智慧。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人依天时而作、顺节气而息的生存哲学。
在大汶口,节气不仅流转于自然,更融进千年的陶纹、商道的砖石、非遗的笔墨,以及躬耕的田野。在这片土地上,节气与历史、农事、非遗交融,勾勒出时光沉淀的智慧画卷。
记者I编辑:姜晓丽 杨丛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