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8日,首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暨第十二届台湾青年岭南行潮汕文化寻根营汕尾百里滨海湿地骑行活动成功举办,260多名台胞开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活动以一场活力四溢的骑行活动拉开序幕,两岸600多名青年骑行爱好者穿行于沙滩休闲道、森林公园、湿地碧道、海上公路上,大家一边欣赏着沿途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一边交流互动,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这场骑行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户外活动,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台湾青年打开了深入了解汕尾文化的大门,他们与这片土地亲密接触,感受到了汕尾独特的地理魅力和蓬勃的生机活力。
合力
从文化寻根到情感共鸣
活动伊始,台湾青年踏上了意义非凡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汕尾关帝庙,台湾青年聆听着汕尾的历史典故,深刻领悟到地方人民对忠义文化理念的尊崇。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汕尾台湾两地农业交流分享会上,台湾同胞分享了在农业种养方面的宝贵经验,从先进的种植技术到科学的养殖模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多年的实践智慧。两岸青年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相互探讨农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寻找两岸农业发展的共通之处,在交流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从农业生产的经验交流,到生活习俗的分享,大家畅所欲言,实现了文化与情感的深度共鸣,推动汕尾现代农业与当代“百千万工程”的深度链接。
蓄力
从千帆竞发到全链耕海
借助汕尾开渔文旅活动的盛大契机,台湾青年迎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民俗体验,现场感受到千帆竞发的豪迈气势。
有得看还有得吃。在海鲜美食展示区、美食现场烹饪区以及美食宣传互动区等地,台湾同胞以新颖的方式感受“汕尾味道”。
台胞们深刻感受到汕尾渔业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到渔业在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天下海鲜,汕尾领‘鲜’”的底气,不仅来自海洋牧场的“硬实力”,更源于“内外兼修”的市场布局。开渔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更是汕尾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近年来,汕尾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探索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技的助力下,汕尾的海洋牧场已具规模,成为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省港航集团的2座2万方插桩可沉降桁架网箱、100个C90加强型重力式网箱在陆丰碣石湾海域“安家”,211个重力式网箱正陆续投放;中挪三文鱼陆基养殖、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等5个项目同步开工,海兴农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等3个种业项目已投产,可年产优质海水鱼苗1000万尾……这些“海上重器”组成的“蓝色粮仓”,正是汕尾三年来深耕海洋牧场的缩影。
接力
从非遗探寻到文化传承
在本次活动中,台湾青年还深入探寻汕尾丰富的非遗宝藏,沉浸于英歌舞和汕尾渔歌等多种非遗表演之中,领略潮汕文化独特魅力。
在英歌舞表演现场,舞者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英歌槌,伴随着激昂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动作刚劲有力地跳跃、旋转、对打。台湾青年们被这充满力量感和节奏感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英歌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汕尾人民精神的象征,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着潮汕地区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性格。
汕尾渔歌同样精彩,悠扬婉转的旋律,仿佛带着台湾青年穿越时空,走进汕尾渔民们世代相传的生活图景。这是汕尾渔民生活的写照,也是海洋文化的生动体现。
首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暨第十二届台湾青年岭南行潮汕文化寻根营汕尾百里滨海湿地骑行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台湾青年以“眼看、耳听、脚量”的方式,亲身感受两岸文化共鸣,体会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感悟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增进两岸心灵契合。
南方+记者 陈保良 通讯员 郭宇锋
【作者】 陈保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