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记忆与印象( 散文)
作者/段金华(国防战士)
一
我又一次来到南溪河和红河交汇的河口,漫步在河岸的滨河路上,无数往事注上心头。
对于生活在西双版纳的我而言,河口似乎不是很远,我们都在祖国西南部同一条边境线上,只是隔着几重大山几条江河。
我还在孩提时代的时候,就到过这个木棉如火,凤花落英的边城,长大后又不止一次的探访过这个地方,并为她神奇的魅力所折服。
我的眼睛,注视过清澈碧透的南溪河与浊浪涛涛的红河在这座城市旁汇聚在一起;我留恋过两岸流水灯笼酣醉的风情,感叹过蒙河高速公路沿途云宫仙境澄澈的动人风光;花鱼洞、南溪河、龙潭泉,这些曾经留下我们童年印记的仙池神潭,让我们对河口洞幽、山奇、水秀,风光无限的记忆更加深刻。
因此,我的脑海中一直给这个叫河口的小城留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次重返河口,走进河口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边陲小镇,缘于边防五团大院子女的一次童年伙伴“寻找父辈足迹,重拾童年记忆”的边关之旅活动。
和所有的发小们一样,我对河口这个边境小县城,一点都不陌生,只是觉得它的变化太大,像一位静卧在河边的贵妇人,风姿绰约,魅力四射。
当年部队频繁的调防、整编,让我们从小就与这些离故乡很远,离异国很近的地方有不解之缘,我们也很能够较快的适应,这种住两三年换一个地方的移民生活,就连我们部队大院孩子的“八一普通话”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旅居地的方言。
河口城不大,是个以瑶族为主体民族的瑶族自治县,它与屏边苗族自治县以及金平傣族瑶族自治县和文山的马关县一样,在同一条与邻国接壤的边境线上,所不同的是其他几个县与邻国的城市很远,但河口与邻国的一个省隔南溪河相望。
南溪河与红河的汇合点,海拔仅76.4米,是云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而河口这个地名的来历,正源于它处于红河和南溪河这两条河的交汇口;和所有的开放口岸城市一样,河口不仅有旖旎的自然景观,神秘的人文风情,还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从屏边出发,我们驱车沿南溪河一路向东。到达河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当我们打开空调大巴,立即被迎面而来的燥热空气包围着,大家马上意识到,少儿在此有过短暂栖息的河口到了,我手上的户外运动手表显示的海拔,从1800多米降至76米,很多人都还不太适应。
河口,是个被大山包裹着,簇拥着的魅力边陲小镇,是个被红河、南溪河环抱着、宠溺着的口岸明珠。它身后每一座坚硬的石灰岩山体,巉岩壁立,如同刀砍斧劈;山顶翠色覆盖,宛若秀丽画屏,列阵碧空穹顶之下;从空中俯瞰,河口就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绿色山城,如同一块精美的碧玉,在天水之间散发着通透的光泽。
在史书中反复出现的“蜀安南道”“南方丝绸之路”“百年商埠”……记述着河口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历史发展的轨迹,小镇曾经的兴盛衰落,沧海桑田,都刻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河口国境线长193公里,与邻国的两个城市隔河相望,在红河“三角洲”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是滇越铁路、公路及红河航道的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河口一直是重要人员货物进出口通道。
“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这是我的小伙伴们对河口的特别记忆。
我们决定去童年游戏,少年晨读的地方看看。
用罢晚餐,洗漱停当后我们一行人到红河口岸边的滨河游览道观光。站在河岸的界碑旁,点点灯光恰似星火,一条泛着红色激流的河由远而近,一寸一寸进入我的视线。河边一侧的数条街道,灯火阑珊,街道不宽,却熙熙攘攘,人来车往,店铺林立,霓虹闪闪,汽车、摩托车来回穿梭。街道两旁是高大挺拔的椰树和粗壮的象鼻树。在细雨的冲刷下,枝头的绿叶都透着一股翡翠般的光亮,而那些红色的花朵则放射出红宝石样的娇艳热烈。
虽然飘着小雨,河口之夜,仍然被强烈的热浪所包裹,河两岸的气氛温婉湿润,横跨南溪河的口岸大桥上,有游人商客在来回奔走。此刻这个玲珑的边境小镇,在我眼里没有黯淡的沉寂,而是鲜亮的热闹;它仍然像100多年前开埠时,那样的充满欢快,并且愈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旅游胜地、希望热土、国际大通道等新的标签让它变得时尚且神秘。
在越老泰三国都有经营业务的燕玲是从邻国的首都赶过来和我们相会的。如今的信息和交通,真让我们感到惊叹。
燕玲和燕子和全国各地聚拢来的小伙伴,都沉浸在故友相见的兴奋之中,她们摆出各种姿势在界碑旁拍照,回顾着她们花季一样的大院少女时光。
经过白天的喧嚣,逐渐安静下来的小城,让两岸的霓虹融汇于同一条河,滔滔河水流过边民安详和平的梦。透过河面升起的濛濛雾气,我将目光久久地留在南溪河与红河的交汇处,心如同河水一样跳动,我希望这样和平安详的景色长久永存。

三
口岸大桥岿然屹立在南溪河上,大桥中间横嵌的一道钢铁缝隙,便是国境线。
每天早晨,当中国口岸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两岸的边贸就开始了开关放行,对面头顶斗笠的女人,戴盔帽的男人,担挑驾车,经口岸大桥通过关口,然后奔向河口各条街道的市场或商铺,口岸瞬间人潮涌动,熙熙攘攘。
满载云南蔬菜、鲜花、水果以及越南火龙果、木薯干、咖啡豆等特产的集装箱货车,从货运公路大桥来来往往,有序通关;山腰铁路口岸,满载中国产品的米轨中亚班列鸣笛驶向越南……
中越口岸城市河口,一派繁忙景象。
一辆运货车辆,从递交证件到车体检查,只需短短1分半钟,就顺利办结通关手续驶离口岸。这是科技带来的“读秒时代”,上午在邻国采摘的水果,下午就可以出现在中国超市的货架上。
瓜果飘香的四季,是小伙伴们记忆中河口的景象,香蕉、菠萝、芒果、甘蔗,荔枝、龙眼,甘甜如醴,令人回味无穷。
河口是云南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天人合一的独特环境造就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独特风情,记录着各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瑶族盘王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牛王节,将边陲大地汇编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织锦,永不褪色,用不脱彩。
不论哪个民族的节日,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都会让伙伴们想起那些,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纯朴民风和神秘风情。那菜肴琳琅满目,陈年老酒飘香的长街宴,乐鼓喧天,芦笙悠扬,歌舞翩翩的打歌场,男女老少同欢,通宵达旦共乐的节庆活动场面大家都记忆犹新,许多人回到别的地方生活后,仍然对河口念念不忘,心驰神往。
虽然那时候,物资不是很富有,但那些少数民族同胞的脸上,布满对生活的快乐和对未来的自信,所有的村寨带给我们的都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似火热情。
四
河口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县级城市,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像是云南的上海或广州,虽然没有那么多繁华和气派,但却带有那些大城市没有的独特个性,一点也没有赶不上时代的味道,从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法式建筑,可以看出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州府蒙自,锡城个旧和省城昆明。
穿城而过的窄窄的米轨,曾经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感叹不已,当年他乘坐滇越铁路火车,从邻国海防出发抵达昆明,回去后在一本叫《南行漫记》的书中描述的一句话:
“这是一条很不寻常的铁路,传说铁路的中国境内一段,历尽千辛万苦,每铺一英里轨道,就有一名中国苦力丧生……”单凭米轨火车,就让人能感受到,河口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悲壮。
在河口起义纪念馆,这个因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镇,这个“两广人聚居的天堂”,我第一次触摸到了那段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辉煌历史。国父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河口起义总指挥黄明堂将军,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次次撞击着我的神经。
纪念馆门前,一门2.3米长的古炮屹立在大门左侧的空地上,历经岁月的洗礼,黝黑的炮身上,洋文已变得有些模糊。然而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不远千里的到这里顶礼膜拜,这些馆内外陈列的物件时,还是情不禁的会想到那战火正酣的场景。
历时一个月的河口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预演,也为光复云南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之后发生的滇南追歼战,两次援外作战,边境自卫反击战,滇南重镇河口县城,因其数百年来饱经战火硝烟洗礼而蜚声中外,并成为一部活着的战争史,一个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更成为红河千里边防线上一道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长廊”。

“滚滚红河水,巍巍四连山,钢铁的士兵,雄踞在南关。从炮火中走来,随时代前行,经受住考验,磨砺成坚兵……” 当年,我们的父兄在这首豪迈、刚健有力的战歌鼓舞下,镇守着祖国的南疆,我们对河口的所故事充满敬重,我们在寻找父辈战斗足迹的同时,也在重新拾起我们童年的记忆。从父兄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珍贵老照片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英勇无敌,战无不胜的英勇气概!
我们几个曾在军旅的小伙伴,望着滚滚南流的红河,回忆起当年在戍守边关的日子,交流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心中暗自祈祷和平与安宁在这片土地永驻 。
当年我在部队时曾经采访过的河口县大队、河口边防派出所、新街边防检查站,以及营区内留存的地下防御工事等大量战场遗址,今天已经成为向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国防教育基地,当年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今天已经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活教材。
时至今日,已经转隶为移民警察的他们,仍然在为保卫边境安宁,维护一方平安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四
国门、跨河边境大桥、海关联检大楼,见证了这个国家级一类口岸今非昔比的忙碌与繁华。
今天的河口正从一个“边陲小镇”向“口岸明珠”华丽蜕变,是云南边疆睦邻富边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云南与邻国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互联互通越来越便捷,民间交流越来越丰富。
河口作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枢纽,在对外开放的前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口岸边贸街”就是在这样的繁忙中应运而生的。
而河口北山国际口岸和北山货场,正是河口县充分发挥其独特区位优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加快贸易转型升级和大通道建设,加大与内地发达地区及东盟国家之间合作的明证,这两个项目的建成,促进了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
投资额达5.3亿元建成的边民互市市场、农产品进出口交易市场、海产品交易市场三项惠民重点工程,使河口北山国际口岸区成为云南省面向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经济贸易走廊和货物重要集散地,形成集名品、精品贸易及大型仓储、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贸易区。开放的口岸、优惠的政策,带来的必是经济的迅猛发展。

两个半天的走马观花,注定了我们不过是小城河口的匆匆过客,我们终究只是游览,我们的脚步终究是要离开,但是,河口前行的脚步依然。
云南的秋雨说来就来,一场不期而至的微雨,给初秋的小城带来了难得的凉意。迎着微雨,我和伙伴站在红河边的滨河大道上,向雨中的河口告别。
一声哨音吹响,划破红河谷悠然的宁静,我们告别河口前往蒙自了,我们乘坐的大巴开始沿蒙河高速向州府蒙自前行。红河岸边的景物,在雾幔中留下影影绰绰的划痕。第二故乡发展的新图,像在崇山峻岭间盘旋的云雾,在变幻着不同的新的画卷。

作者段金华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