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历史上是繁华的大都市,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长江三角洲北翼的中心,西有丘陵,东为水网平原,长江在南面,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连通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等湖泊,形成水乡地形。
扬州因为运河和长江交汇的交通优势,历史上是古代中国盐运和漕运的中心,唐代“扬一益二”的说法,明清时期作为商贾云集的“东南都会”等现象,都可以证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近代海运兴起,铁路交通逐渐发展之后,运河运输功能慢慢减弱,扬州的交通优势也变小,特别是20世纪初盐业贸易彻底消失,城市失去重要经济支柱,1996年“扬泰分家”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又进一步缩小扬州的经济体量,让它在江苏沿江城市中的地位逐渐落后。
21世纪以来,扬州的区位角色出现新问题,扬州虽然处于江苏的中心地带,但是没有海港直通的交通优势,与新的交通干线的连接曾一度迟缓,化工、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曾经是扬州的工业标志,在环保要求提高和产业政策变化下,扬州当地曾经大量缩减化工企业,相关产业规模逐渐萎缩,苏州、南京、无锡等周边城市依托外向型经济或省会资源快速前进,扬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步子明显慢了半拍,被贴上“江苏中游”的标签。
扬州正在重塑自己的战略定位,作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它与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的产业协作变得越发紧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分中心的创建渐渐促使长三角民生服务一体化的构建,身为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地,它的生态功能愈发被看重,近些年来,扬州设定了“产业科创名城,改革开放高地”的目标,想要从传统工商业城市转型成依靠创新发展的模式。
经济发展有转型趋势,扬州创建“613”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这六个集群以及13条细分产业链,汽车产业成为增长亮点,整车企业的产能慢慢释放,零部件企业促使智能化转型,新兴产业像人工智能,氢能,航空航天等在新赛道上布局,文旅产业继续发挥传统优势,瘦西湖等景区引来很多游客,消费的带动效果明显,不过整体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同苏南发达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工业结构高级化任务还没有结束。
过去依靠运河与公路的交通模式开始调整,北沿江高铁、宁盐高速等重大工程加紧建设,扬泰机场二期扩建并且获得过境免签口岸,航空枢纽功能得到加强,扬州港开通到宁波舟山港的海运班列,江都铁路货运枢纽投入使用,多式联运能力提高,市内推行“免证办”政务服务,数据联通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不过,全域交通便捷程度同苏南铁路网密集的城市相比,还是有提升余地。
扬州大学身为综合类高校,对地方人才培育给予重要支撑,文化教育曾是扬州的一大亮点,每百人中大学生数量在沿江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顶尖科研机构及高层次创新平台的集聚度有所欠缺,近些年通过引进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之类的平台,慢慢弥补短板,科技商学院和产教联合体的创建,试图填平科研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断层。
扬州城市特色的体现包含旅游资源‚瘦西湖、何园和个园等园林承载着盐商文化的内容,东关街等历史街区延续了城市的肌理,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扬州,淮扬菜系吸引游客来体验早茶文化,蜀冈-瘦西湖风景区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带动消费规模与质量的提高,但是和历史上作为国际商旅中心的盛景相比,当前旅游影响力更多是在内部的辐射,国际游客规模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今日扬州正在摆脱“居中思维”带来的发展方式,试图打破发展天花板,不再只是眷恋着过去的荣光,而是以“产业科创名城”为发展方向,推动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布局人工智能、氢能等未来产业,政务服务推出“免申即享”“综合查一次”等改革举措,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市”,改善营商环境,抵消地理区位劣势,这座在运河和长江孕育下的古城,在褪去“世界顶级都会”的光环后,以三线城市的现实底色,艰难又执着地寻找复兴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