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崖城学宫前,黎族打柴舞的竹竿敲击声与游客欢笑声此起彼伏。千年前,三亚黎族、回族先民与汉族同胞一同在此接受中原文化熏陶;六百多年前,黄道婆客居此地,向黎族同胞学习错纱、挈花等纺织技术,返乡后“南艺北传”,推动中国纺织技术进步。
在天涯海角游览区,参加庆祝“三月三”系列活动的黎族同胞跳起黎族打柴舞。
三亚是多民族聚居地,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共同绘就多彩人文画卷。当下,黎村苗寨成游客向往的景点,黎锦苗绣成高级伴手礼,黎苗音乐在景区唱响,特色美食闻名遐迩。
正如今年暑假重庆游客贾时茂游玩崖州时所说:“三亚不只有阳光沙滩,崖州古城有两千年历史底蕴,正诉说着动人的民族文化故事。”
1、多民族交融绘就文旅新画卷
人们常因三亚“大海”“阳光”“沙滩”的滨海旅游名片,认为其虽好玩却缺乏历史底蕴。然而,位于海南岛南端的三亚,独特的地理风貌——绵延群山与湛蓝海岸交错,孕育了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考古发现,黎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经由岭南两广地区渡海迁徙至海南岛,最终抵达海南岛南部三亚地区。秦汉时期,汉族先民陆续进入海南,从事商业、农业和渔业生产,与黎族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海南岛,开启了海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黎锦非遗传承人黄丽琼在位于三亚市群艺馆的工作室编织黎锦。
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让三亚成为文化交汇的节点,中原移民与各族先民在此共兴农商;明代,苗族先民从广西迁入,在山林间形成聚落,为三亚的民族大家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的交往交流,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三亚生根发芽,沉淀为独特的人文底蕴。
那么,在三亚游玩,如何感受少数民族的魅力呢?走进乡村是个不错的选择。
吉阳区中廖村建村已逾百年,黎家小院掩映在茂林中,屋前有塘,塘前有花,花海远处是青山,宛如世外桃源。古树参天,屋舍俨然,水清木华,原生态的黎族村庄里,院墙上、屋檐下随处可见蛙纹、甘工鸟纹和大力神纹等颜色鲜艳的纹饰,这些颇具黎族特色的纹饰承载着黎族文化;船型屋设计则传递着黎族先民渡海来琼的历史。游客蔡先生骑行在村道,感受着乡村新鲜空气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与中廖村相邻的大茅村,已成为三亚周边乡村短线游、城郊一日游和休闲度假的首选地。错落有致的民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村道上停着不少外省车牌的小轿车。老人树下织黎锦,青年欢跳竹竿舞,欢歌乐舞不断,游人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景象。
2、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在三亚的民族文化中,“非遗”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海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西利对此深有体会,她深知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符西利12岁便开始学习黎锦技艺。当时,别的同学放学后玩耍,她却和姐妹留在家中,跟着母亲学习。“那时不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母亲说这是黎族女子代代相传的本事,若留在家乡生活,这是必备手艺。”回忆往昔,符西利眼神满是温情。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由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技艺,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于一体,堪称纤维艺术的瑰宝。
三亚乡村工匠黄丽琼积极行动,带领村民变身创客。她让濒危纹样焕发时尚生机,通过守艺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将黎锦技艺转化为“家门口就业”的增收致富钥匙,为乡村文化、人才、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代代传承人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同时勇于突破。他们将黎锦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在国际时装周掀起“东方美学热”,让传统技艺与国际时尚潮流接轨。
“不能让黎族传统技艺失传”,曾是符西利最朴素的愿望。如今,她有了新愿景:“希望黎锦成为时尚单品,被更多人日常使用。”看着黎锦走向世界,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织锦队伍,她满心欢喜。
在三亚,“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项目被植入旅游景区、特色街区和乡村旅游,游客在休闲娱乐中自然接触、了解并爱上非遗。这种模式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为非遗传承注入经济活力。例如,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连续举办5届南山非遗季,吸引10多万游客参与;2024年,南山国际非遗中心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近2000万元。
如今,三亚的非遗版图已成“满天星”之势。黎族骨伤疗法、椰雕技艺、崖州军话民谣等市级非遗项目,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3、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枝繁叶茂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三亚便沉浸于黎族苗族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中。龙舟竞渡展现团结拼搏精神,黎族民歌婉转悠扬传递古老智慧,特色长桌宴串联起浓浓情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不仅为本地群众和八方游客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盛宴,也成为观察三亚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窗口。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灵魂所在。三亚深刻认识到,独具特色的黎族苗族文化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更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三月三”节庆活动的成功实践表明,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将其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通过将非遗展示、传统体育、歌舞演艺、特色饮食等有机融入旅游体验中,三亚正努力实现“处处有风景、步步有文化”的文旅新图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认同。
文旅融合的深入实践,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广泛传播开辟了崭新路径,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民族节庆活动显著带动了旅游消费,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引擎。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模式,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了起来,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来源: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文 李学仕/图
编辑:赵世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