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腹地的区域格局常常被重庆和成都作为双极发展的现象性描述,但一座以“春城”为名的城市却在以一种悄然的方式打破着这一格局,云南省会昆明以它独特的地理禀赋和开放性举措,在历史的脉络中找到了新一线城市的事实性表达,成为继成渝之后的第三大都市。昆明城市脉络的书写是山水、机遇与人的足迹的共同注解,不以数据堆砌,仅以事实的客观性表达时代前沿性。
昆明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可上溯到2400多年以前,三万年前,人类就在滇池边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滇人于此建立古滇国,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从此诞生,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昆明建城从这里开始,1276年,昆明首次成为云南省会,自此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28年,昆明正式设市,如今昆明下辖7个区、3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安宁市,常住人口超过860万人。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平均海拔约1891米,城区三面环山,南面靠近滇池,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地貌,东南部多喀斯特地貌,石林是其地质代表,地质奇观显著,昆明是“春城”,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约15℃,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这种气候使“半城山水半城花”的生态画卷慢慢形成,草木四季常青,花卉常年盛开,昆明这种气候地貌的显著性,给生态画卷的形成和地质奇观的展现增添了不少助力,而且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对“春城”昆明的生态现象影响很大,草木花卉的常青盛放也体现昆明环境的显著性。
昆明的“门户”地位,使它成为全国唯一的省会城市边境线,它处在我国与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区、泛珠三角经济圈交汇处,东可连沿海,北可达川渝中原,南可到老挝、泰国、柬埔寨,西可通缅甸,进而延伸到印度、巴基斯坦,昆明这种“四向辐射”的地缘优势,使其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支点,它在这些地缘交汇之处的地缘价值越发凸显。
昆明的定位在国家赋予的多重角色中愈发清晰‚不仅是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是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中国—老挝铁路的通车使昆明在陆上连接东南亚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在此叠加‚使昆明从内陆腹地迈向双向开放高地,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召开使昆明在国际生态话语权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昆明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型,传统产业升级一直进行着,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之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这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其重要特色,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在这里运转,特色产品“云花”,“云咖”远销海内外,近几年来,地区生产总值稳定跨过不少千亿台阶,进出口总额增速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开放型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昆明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化运输体系,铁路网中沪昆高铁、中老铁路等干线在此交汇,国内与东南亚连通性提升,公路网中京昆、昆磨等高速公路辐射四方,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国家门户枢纽,航站楼规模全球领先,航线通达南亚、东南亚及欧美主要城市,市内轨道交通、公交支持千万人口日常通勤。
高等教育是昆明竞争力的基石,云南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一起形成科教支撑体,包含文理、工科、医药、农林、民族研究等领域,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特色高校向区域输送专业人才,生物医药、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得以创新。
“春城”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优势,滇池是高原明珠,与西山森林公园相映成湖光山色;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以喀斯特地质奇观著称;九乡溶洞群形成“地上石林,地下九乡”的立体景观,在人文景观方面,云南民族村汇聚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官渡古镇保留唐宋街巷的肌理,金殿见证明清历史的风云,翠湖的红嘴鸥,斗南的鲜花市场,野生菌季的美食体验构成昆明特有的生活美学。
昆明不是把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当“春城绿”和“昆明蓝”慢慢变成全世界瞩目的生态标志‚当“辐射中心”的设定从图纸渐渐变成事实,这座西南重城正在用温润的力量重新绘制区域发展的纬度,它的发展不是与成渝展开同等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多样性与开放性交织的形式,给世界展示一种更可持续的都市成长模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