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甘肃研学游市场热闹非凡。全省各地研学旅行活动密集开展,众多学生或穿梭于莫高窟洞窟间,探寻千年艺术奥秘;或驻足河西走廊广袤大地,追逐航天梦想;或漫步天水古老街巷,感受伏羲文化熏陶……
甘肃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吸引越来越多学子奔赴这片土地,开启“行走的课堂”。
热潮澎湃:万千学子赴陇原
暑假期间,40余名香港青年学子沿河西走廊探访历史遗迹,感受当地文化与自然风情;2025“黄河母亲杯”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兰州研学活动,吸引了570余名青少年走进兰州,参观黄河母亲雕塑、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等,体验黄河文化;甘肃省工会夏令营组织的127名孩子在临夏松鸣研学小镇探索工业科创与农业科技……多样活动吸引着各地参与者来到甘肃。
“这是我第一次来甘肃,很开心能参加这次研学活动。”来自内蒙古的初中生小梦说,“我见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真正感受到‘母亲河’的内涵。还体验到许多不同于家乡的文化,交到了很多朋友,收获满满。”
“选择带孩子来甘肃研学,完全是冲着这里独一无二的‘历史课本’。”来自陕西西安的家长王睿表示,“课本里说敦煌是‘艺术宝库’,可文字再生动,也比不上亲手摸一摸栈道砖石、亲眼看一看飞天飘带。而且有老师讲解人文历史,还不用操心安全、住宿,能全身心投入旅途。”
提质之思:从“游”到“学”求实效
暑期各类培训机构抢抓研学热潮开展活动。兰州市民陈亦舒带孩子参加了2025暑期国家大剧院比赛及研学实践活动,对成效很满意:“孩子在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出时,自豪感强烈。走进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氛围感染了孩子,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不过,陈亦舒也分享了遗憾:“最想让孩子接触专业资源,而不是单纯景点打卡。希望他在感受地域文化的同时,能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她更青睐“敦煌古乐复原研学”类产品:“孩子们参观莫高窟壁画时,能学习古乐器知识,甚至可尝试用复原乐器演奏。”
家长们越来越注重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希望将当地历史、民俗与音乐元素深度结合。例如,在陕西可通过秦腔理解戏曲与乐器的关联,在江南可感受丝竹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这种“音乐+文化”体验,能帮助孩子构建更立体知识体系。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认为,研学行程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已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针对不同年龄、专业背景设计课程,避免“大锅饭”安排,让每个孩子获得适配体验,这类产品更受欢迎。
破局之举:以特色深度铸品牌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研学产品多样独特。2023年12月,整合历史、自然、中医、民俗、航天等资源,省文旅厅推出了十大主题、百条线路、千堂课程。今年,又推出了“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乡村研学游十大主题、百条精品线路,为海内外游客带来了乡村研学盛宴。
省文旅厅节会与宣传推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资源整合到教育落地,从城市到乡村,甘肃研学产品的升级,是“以研促旅、以旅兴农、以学赋能”的融合发展,既守护了文化自然的教育价值,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动能。体育、艺术等机构开展的研学,是文旅融合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载体,对丰富产品供给、满足多元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武威河西都会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与江苏旅游机构合作,提供当地接待服务。行程中,学生或感受“铜奔马”承载的汉代工艺与社会风貌,借助AR/VR技术“穿越”回两汉,体验河西文化。机构还与张掖山丹马场合作,开发骑马课程,让参与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走进当地生活,体验文化。武威、张掖虽只是江苏旅游机构的服务提供方,但对甘肃省而言已是较为成熟的研学产品。“有特色产品还不够,更要让特色有深度。”她解释,聚焦差异化体验、结合地域特色的互动课程,能让参与者深度触摸文化,远比简单堆砌景点、停留观光的活动更有价值——真正实现“游”与“学”融合,让文化体验从表面走向深层,这正是优质研学的核心竞争力。
把多勋表示,打造特色线路需久久为功。只有将优质资源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才能勇立潮头。未来,甘肃省应持续深耕特色、细化设计,实现从“特色”到“深度”的破局,守护“行走的课堂”的教育本色。(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实习生 何枚珊)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