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长春,热浪未消。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红砖灰瓦晒得发烫。
行人在A6、A7栋前不自觉放慢脚步。门楣上“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烫金铭牌是时光的印章。
印刻吉林过往,也连接当下。
这展,是窗。
开窗见历史,更见吉林未来发展的契机与无限可能。
根,在这里扎得更深。
1200余张历史图片,在展墙上铺展成时光长卷;
1000余件珍贵实物,在玻璃罩内沉淀着岁月故事;
70余个数据图表,用理性笔触勾勒出时代跃迁的轨迹;
……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首次全面系统性挖掘吉林近现代史,全面展示苦难与荣光交织、边疆与家国同辉的吉林历史,全景式呈现吉林的发展变迁。将三百多年的跌宕历史,拆解成可触摸的老物件、能共情的生活场景,让吉林人清晰回溯先辈足迹,寻到自身文化根源,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细碎的历史切片中,读懂吉林大地的筋骨与血脉。
故事,在这里活了起来。
展厅内,8位年过九旬的老兵在家人和长春柏合老兵服务队志愿者的搀扶下缓缓前行,布满皱纹的手掌轻轻抚过展台边缘,目光久久凝望着玻璃罩内的旧物。胸前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烁,每一道斑驳的纹路里,都嵌着跨越时代的峥嵘记忆。
开展首日,22岁的马先生陪着年过古稀的外公在展馆里转了近三个小时。“孩子对老长春的历史了解不多,特意让他过来补补这堂课。”老人和外孙边走边交流,在写有“宽城子”字样的历史展板前,老人向外孙讲起他了解的那段历史……
80岁的张卓亚从北京千里奔赴长春,只为这场凝结了吉林近现代沧桑变化的展览。在她看来,这个展览比书本更有力量:“你翻十本书,不如站在这里看一眼他们用过的枪、穿过的衣服。图文并茂,一下子就把人拉回那个年代——让年轻人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这里,吉林的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老兵久久的凝望、祖孙的对话、参观者的叹息……是能被听见、被触摸、被传递的生命体验。
动能,在这里撞出火花。
展览落地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为这片 4.5万平方米的区域注入了更强大的“历史内核”。
当年轻人为街区的网红打卡点而来,却被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灯光吸引,推门便与三百年历史撞个满怀;
当老物件的故事与“旗袍+老建筑”的旅拍融合,这里将形成“观展—体验—传播”的文旅闭环;
当展厅的讲解声与街角咖啡馆的对话交织,过往与当下在此刻无缝衔接;
……
这种“展中有街、街中有展”的交融,展览与街区相互引流,不仅会让更多人走进吉林、读懂吉林,更会为吉林文旅产业开拓新的增长极,让历史的魅力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精神,在这里稳稳传承。
“母亲告诉我,太姥爷是闯关东过来的,所以我对这部分历史特别感兴趣。同时因为我学的就是历史专业,就是要传承和不断发扬中华文化,尽到一个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杨明翰的话语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热忱。
传承的脚步,坚定有力。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开展首日就来到展厅,在历史的回响中开启学习之旅。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浓墨重彩描绘‘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有助于来参观学习的青少年深化历史记忆,确立爱国情怀与政治认同,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好赓续红色血脉,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辅导员孙方俊的话,道出了这场传承背后沉甸甸的深意。
一个展,一扇窗。
这热度,不止于夏。
透过这扇窗,
吉林的明天,注定更加滚烫。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彭绅 王昕
摄影 张秋磊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