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猫儿山脚下的果冻水面泛着薄雾,一群年轻人身穿救生衣在桨板上,逆着清澈溪流向上游划去;中午时分,漓江边一家独具特色的咖啡馆里,键盘敲击声与咖啡机蒸汽声交织,几位紧盯屏幕的“数字游民”正对着山水处理工作邮件;暮色四合,磨盘山汐云星空基地里星星点点的露营灯次第亮起,烧烤架旁飘散的食物香气,与年轻游人的欢声笑语一同晕染开夜色……
与多年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图景不同,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快速打卡,而是把旅行变成一场深度融入、即时分享、在地创造的“生活体验”。
如今,这些热衷于深度体验的年轻游客,正成为桂林山水间最活跃的人群。他们究竟如何刷新“游桂林”的方式?这场悄然发生的旅行方式变革,又为桂林这座旅游名城注入了怎样的新活力与挑战?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解锁新图景:山水间的沉浸探索
8月,龙胜龙脊梯田正值“绿韵未退,秋意初染”的独特阶段。放眼望去,层叠的梯田如同巨大的绿色阶梯盘旋至云雾缭绕的山巅。饱满的稻株生机勃发,汇成一片浩瀚的绿浪。细看之下,部分向阳坡面的稻穗尖端已悄然染上极淡的金黄,预告着秋的临近。这样的景色,对于从北京来的90后律师孙芳来说,是“百看不厌”。即使她与丈夫、儿子已在当地一家民宿里住了一周,但每天醒来看到窗外的风景还是忍不住拍照。
孙芳告诉记者,这次旅行,他们的行程表上没有密集的景点,取而代之的是跟村民学做竹筒饭、下田体验摸鱼、听寨子里的老人讲发生在当地的故事。“以前旅游都是打卡拍照就走,现在就想让孩子感受当地的人文,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她从手机里翻出儿子下田摸鱼的照片说,“你看他这高兴劲儿,虽然弄得一身泥,但我觉得值!这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展品鲜活多了,是真正沾着泥土气的‘人文课’。”
孙芳一家的选择并非个例。在桂林山水间,像他们这样主动“慢下来”“沉下去”的游客正日益增多,尤其以追求个性与体验的“90后”“00后”为先锋。他们将旅行视为“生活在别处”的实践场,渴望在风景之外,触摸真实的地域文化脉搏,创造属于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独特记忆。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这种渴望深度连接、创造独特记忆的旅行方式,不仅体现在孙芳一家沉浸式的梯田生活里,更驱动着年轻人主动探索桂林山水鲜为人知的角落。
在阳朔的喀斯特峰林深处,一处入口湿滑隐蔽的溶洞外,户外领队小徐正仔细地为几位年轻探险者检查头盔和头灯。“洞里地形复杂,湿滑有暗流,一定要跟紧我,不能擅自离队。”他反复叮嘱安全事项。在南宁上大学的陕西小伙苏博涛一边调整着GoPro一边难掩兴奋:“在小红书刷到别人发的探洞攻略和照片,那种未知感太迷人了,立刻就组队来了!”
从社交媒体上发掘长满青苔的野瀑布、藏于深山的废弃古村,到组团探寻隐秘溶洞,年轻人正凭借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分享热情,不断挖掘着桂林的“B面”。在小红书、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上,“桂林小众玩法”“桂林冷门打卡点”等相关的笔记量、视频量在激增。这种主动挖掘和记录的过程,也让旅行成为年轻人重要的“社交货币”。正如苏博涛所说:“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看探洞时满身泥泞、手脚并用攀爬的vlog片段。真实、有挑战性的经历才更有故事感,也更能获得流量和共鸣。”可见,分享独特、真实的体验,已成为年轻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年轻人对深度体验的追求,形式远比想象中更多元。
8月18日,在象山区一间木艺手作坊内,从深圳来的女孩小路和朋友正聚精会神地跟店里的师傅学习制作檀木梳。细密的木屑随着刻刀的游走轻轻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檀木特有的清香。“这几天实在太热了,除了看风景,我们还想找个既能避暑又能动手的地方体验点特别的,所以来了这里。”小路轻轻吹掉梳胚上的木屑,向记者展示她刻了一半的卡通小猫表情,“师傅说每一道纹样都有讲究,没想到做把梳子学问这么深!这可比在纪念品店买现成的有意义多了,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桂林故事’。”小路告诉记者,她想把这把梳子带回去送给妈妈当生日礼物,“她应该很喜欢,我也觉得很有意义”。
从孙芳一家在梯田触摸千年农耕文明的“泥土气”,到苏博涛和同伴深入喀斯特秘境寻找心跳加速的“未知感”,再到小路在清凉手工坊里用刻刀唤醒一块檀木的“生命力”,新一代游客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深入桂林的肌理。他们不再满足于作为风景的旁观者,而是渴望成为体验的参与者、故事的共创者。在记者看来,无论是下田感受大地的脉搏、全副武装探索地球的褶皱,还是静下心来赋予一块木头新的灵魂,都是在寻求与这片土地建立更深层次、更具个人印记的连接。这种连接,超越了传统的观光,成为他们定义旅行价值的核心。
三重动因交织,催生旅行新方式
通过与几位年轻游客的交流以及在社交平台上与年轻旅行博主的互动,记者发现,新一代年轻人旅行方式改变的背后,是多重变量的深度交织。
首先,信息革命重构了年轻一代的旅行认知。短视频平台与垂直社区打破了传统旅游信息的垄断地位,成为年轻人发现目的地、规划行程的“新地图”。就如谈起这次来桂林的原因,苏博涛这样说:“来桂林之前,我在小红书刷到博主在原始溶洞探险的视频,那种神秘感和挑战性瞬间就击中了我和朋友,立刻决定组队过来。”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马蜂窝《2024年轻群体旅行行为报告》显示,近80%的年轻用户将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作为行程规划的“第一站”和灵感来源。
其次,价值观转向,“体验至上与意义追寻”成为核心驱动力。“这很有意义,是自己亲手做的‘桂林故事’。”这是小路多次发出的感慨,也道出了年轻一代的核心诉求。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城市青年旅行消费报告》中提到,72.3%的年轻游客将“参与当地特色活动”列为旅行首要目标,如学习手工艺、农耕体验等,认为这是“建立情感连接的核心方式”。在物质丰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正将旅行从“奢侈品消费”重新定义为“自我表达与成长的途径”,对“意义感”的追寻愈发强烈。
再者,数字技术为“即时分享与共创”提供了肥沃土壤,进一步强化了新旅行方式的流行。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即时发布”功能,让年轻人的旅行不再是“结束后才讲述的故事”,而是“边体验边创作的实时叙事”。《中国青年报》在《图解数据|你会为良好的文旅体验埋单吗?》一文中写道:71.3%的受访青年认为体验式文旅活动中,亲手制作、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等社交环节最具吸引力,而78.9%的人直接将其定义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综合来看,新一代年轻人旅行方式的深刻变革,源于信息革命重塑认知、价值观转向体验与意义以及数字技术赋能即时共创这三重力量的深度交织与共同作用。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旅行规划和体验的具体形式上,更反映了年轻一代对旅行价值的内核重构:从传统的观光消费转向追求个性化表达、深度连接与自我成长的沉浸式生活实践,标志着一种以社交化、体验化、意义化为核心特征的新旅行方式的形成。
业态新命题:活力迸发与挑战并存
新一代年轻游客对“深度体验”的执着追求,正改变着桂林旅游的业态。这股强劲的“生活在别处”浪潮,在为这座旅游名城注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可以看到,正是年轻游客对个性化和深度体验的追求,推动桂林旅游转型升级,催生出一系列充满活力的新业态,如龙脊梯田的农文旅项目、喀斯特溶洞探险、桂林城区的木艺手作坊、漓江畔的特色咖啡馆,以及一些独特的露营基地等。这些形式多样、因深度体验需求而兴起的新业态,正在改变桂林的旅游面貌,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创新活力。
然而,蓬勃活力的背后,保障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体验质量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安全红线如何守牢?年轻人热衷探索的“野瀑布”“隐秘溶洞”“废弃古村”等非传统景点,潜藏着湿滑、暗流、结构不稳等客观风险。如何规范引导探险活动,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是首要且严峻的课题。
生态底线怎样守护?随着人们进入溶洞深处、原始野径,垃圾丢弃、植被踩踏、水体污染等生态隐忧随之浮现。平衡深度探索需求与生态保护的脆弱关系,考验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文化本真能否留存?在地文化体验是深度游的核心吸引力。但如何在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同时,避免文化被过度表演化、商业化,守护其真实性与原生传承脉络,需要审慎拿捏。
配套服务能否跟上?深度游游客停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广且分散,对交通可达性、信息指引、厕所、网络覆盖、紧急救援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提出了更高、更广域的要求。
应对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之策,《中国旅游报》在《这届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旅游方式?》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值得借鉴。文中提到:
面对年轻人旅游偏好的转变,需要因时而变,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首先,应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丰富内涵。除了打造标志性的热门景点外,还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
其次,要加强与游客的互动和沟通。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等渠道,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旅游服务。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推出优惠套餐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旅游。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合作,形成旅游产业链。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密切配合,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同时,可以与周边景区进行联动,推出联合旅游线路,丰富游客的旅游选择。
在记者看来,桂林未来如何将这一思路具体应用于实际,应对上述挑战,是接下来需要深入探索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桂林旅游业正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破题之路,拥抱这场由年轻人引领的深度旅游变革新浪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满漓江,新一批年轻游客带着期待踏上这片土地,桂林旅游正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而那些在山水间留下的新足迹,终将汇成推动桂林旅游向前发展的力量,让“到此一游”的意义,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发深厚绵长。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黄敏)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