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丈量山河的标尺;十年,是书写传奇的篇章。
回望墨脱旅游发展的十年,是一段从与世隔绝到宾客盈门、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壮丽征程。游客接待量从2015年的7.08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60.55万人次,十年增长近9倍;旅游综合收入从4639.15万元攀升至3.91亿元,增长超8倍。
这组沉甸甸的数据,不仅记录着“隐秘莲花”惊艳绽放的足迹,更印证了墨脱各族群众依托绿水青山端稳“旅游饭碗”、共享发展红利的生动实践。
墨脱,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坐拥世界级峡谷奇观、垂直生态秘境与独特的门珞文化。然而,“秘境”之美曾深锁深山。
1993年9月25日,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
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建成通车,这一跨越里程碑的重大消息如同打开山门的金钥匙,终结了墨脱“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也按下了旅游发展的加速键。在党和国家兴边富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墨脱抢抓机遇,将生态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奋力谱写从“高原孤岛”向“美丽边城”的华丽蜕变。
扎墨公路
前往果果塘景区的水泥路面
伴随主干道打通,县域内乡村公路、景点道路(如通往仁青崩、果果塘景区、格林村等的公路)全面硬化升级,“毛细血管”畅通无阻,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为全域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的墨脱县城
交通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游客量的显著跃升。尤其是2023年(游客42.56万人次,收入2.71亿元)、2024年(游客60.55万人次,收入3.91亿元)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县域交通道路逐步成型的直接体现。2024年游客量已达全县人口的40多倍,旅游已成为墨脱最闪亮的名片。
墨脱立足“一天经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幻生态、“门珞文化活化石”等独一无二的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近年来,墨脱不断加强核心景区提质升级,成功创建果果塘4A级景区,其壮丽景色作为西藏“绿色风光”代表登上央视春晚,让“墨脱绿”惊艳全国。
果果塘大拐弯与果果塘茶园
与此同时,墨脱还积极拓展“旅游+”等新业态,推进茶旅融合,果果塘茶园、格林村飘渺茶园等不但让更多游客爱上茶园观光,更让这些茶园带动了墨脱茶叶蓬勃发展,“茶叶变金叶”,成为富民增收和旅游推介的双重名片。
德兴村枇杷
游客数量的增长,也让墨脱的特色民宿遍地开花。越来越多墨脱当地百姓通过开办民宿、特色餐饮(石锅鸡等)、销售农特产品(茶叶、香橼、枇杷、石斛、野生灵芝等林下产品)、手工艺品(竹编等)实现增收。
巴登村门巴小院
巴登村、格林村、德兴村、墨脱村等村落涌现出温泉民宿、云海民宿、茶园民宿等特色住宿,让墨脱村落游成为游客体验田园、茶园与文化的热门选择。
爱国强边教育基地
作为边境小城,墨脱着力打造戍边游线路。游客从背崩乡至甘登乡饱览边境风光之余,带火了沿途村落的餐饮、住宿及林下土特产销售。当地村民由此借戍边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产业”、“富民产业”。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墨脱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广泛认可:连续四年荣登 “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成功创建 “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获评“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入选“2024县域文旅融合100强榜单”。
墨脱县城夜景
十年间,从萌芽初绽到蓬勃怒放,墨脱旅游业完成了历史性的蝶变,成为西藏旅游版图上璀璨的明珠。这十年,是墨脱破除孤岛困境、拥抱世界的十年,更是群众依托绿水青山、共享旅游红利的十年。
格林村直面南迦巴瓦峰
展望未来,伴随墨脱交通的进一步完善,其“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墨脱将紧紧围绕“能源强县”、“生态富县”、“旅游名县”、“美丽边城”等发展愿景,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奋力打造喜马拉雅南麓最靓丽的边境旅游目的地。
(来源:墨脱文旅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