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浩荡,奔腾不息。长江流经安徽八百里,孕育了黄梅戏、青阳腔、人字洞遗址、凌家滩遗址等璀璨文化,滋养出独具特色的徽风皖韵,为长江文化赋予了独特地域性资源和气质。
凌家滩的文明、太白楼的诗韵、采石矶的山水,共同织就了马鞍山与长江的深厚情缘,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担起新时代使命任务。8月19日,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在马鞍山市举行。来自国内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安徽省内外长江流域城市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文化公园与城市未来”,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话保护传承、共谋创新发展。
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思想碰撞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此次论坛,群贤毕至,专家云集;智慧交融,思维激荡,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主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作了专题报告,从未来五年的旅游业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文化公园与城市未来之间的良性互动。
他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必须有一批高质量发展、有创新力的城市作支撑,同时,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引领下,城市未来发展也将注入全新动力。傅才武、王佳宁、曹劲松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还分别围绕“打造文化新标识”“培育发展新业态”“营造生活新场景”作了主题发言,共同探讨如何让绵延千年的长江文脉成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台上专家观点新颖、侃侃而谈,台下听众奋笔疾书、频频颔首。马鞍上市含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炜玮在会场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收获颇丰。张炜玮表示,当前,含山县正深入推进凌家滩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下一步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传承长江千年文脉,聚合高质量发展力量,推动凌家滩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和长江文化研究者,我深感长江文化论坛是难得的文化盛宴和学习机会。我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长江文化的阐释和研究。”马鞍山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春祥表示。
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文化盛宴
本届论坛期间,既有高屋建瓴的专家意见,也有接地气的台下声音;既有宁马文旅一体化的对接交流,也有安徽省内长江流域9市及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带来的特色文创产品展示。
踏入文创展示区,仿佛进入了一个文化大观园,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富有创意的生活用品,无一不展现着各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南京博物院带来的“小粉炉”冰箱贴,以网红展品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为原型,粉色外观尽显浪漫气息;安徽博物院的“徽徽狮”杂技手办盲盒,巧妙融合馆藏珍宝元素与临泉杂技非遗技艺,成为备受追捧的潮玩新品;芜湖市带来的非遗铁画文创——飞龙铁画彩绘挂件系列,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技艺……
各地文创产品通过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了长江文化的持久魅力与时代活力。
在论坛休息期间,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严琳霞特意走到马鞍山市文创展台,让工作人员在其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内页盖上“凌家滩”主题印章。“我喜欢集章打卡,这是很有意义的纪念方式。这次活动太赞了,既能近距离看到众多优秀文创产品,又能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严琳霞说道。
合肥市肥西文旅集团受邀携带20余种文创产品参加此次特色文创产品展示。工作人员张厚琼表示,“本届论坛为长江文化传播搭建了新平台,通过与同行的现场交流,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文创研发、设计的经验,回去后将努力研发出更多具有合肥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
据悉,本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并得到了长江文化促进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重庆智库暨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论坛期间,主论坛还发布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重点工作和安徽省长江流域9市长江文化建设成果。下午的三场论坛平行活动同样精彩:在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及长江旅游带(安徽段)建设的思想火花,在考察洽谈中寻找到宁马文旅发展一体化的融合之处,在采风活动中激荡起群众共建共享长江文化的创作激情。
长江为舟,文化为帆。自2023年起,马鞍山市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连续举办两届长江文化论坛,搭建起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高端对话新平台。在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和统筹下,本届论坛主办单位实现了从市级到省级的战略升级,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汇聚了全国顶尖智慧力量,推动沿江城市协同发力,共同谱写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新篇章。
来源:马鞍山发布
编辑:王牧寅
审核:纪海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