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泰山记
宋文东
8月6日,好梦组织驴友们游泰山。当日正好赶上个阴天,这是夏天驴友们爬山最为期盼的。不过这次游泰山,我们决定偷个懒乘车上山,以便省点体力和时间重点游览岱顶和后石坞。
好梦选择的非周末时间游泰山太正确了,我们无论是乘汽车,还是坐缆车,基本上都是随到随走,避免了在周末的大热天里排长队的麻烦。9点多钟,我们便登上了仙气弥漫的南天门,仿佛一步登天似的。
出了碧霞祠,我们没有左拐登玉皇顶,而是直行先上瞻鲁台。经过瞻鲁台崖壁下一处巨罅,猛见里面有四五块巨石挤叠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奇特的桥梁,这就是岱顶有名的景点“仙人桥”。我虽然登过泰山多次了,但印象里亲眼见它却还是第一回,甚为好奇。只见两石壁之间的巨罅就像被神刀劈的一般,有三四米宽,里面满是云雾,白茫茫的深不见底。那几块巨石挤压在一起,形成的天然石桥简直太神奇了。还有那单块几吨重的巨石是什么力量把它们串在一起的?我想除了神仙,还能有谁?我是事后看图片才知道驴友闲逸竟然爬上了“桥”顶,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要知道那“桥”下面可是无底深渊啊!
离开“仙人桥”,我们登上了瞻鲁台。这是日观峰下面伸往东天的一块巨大的岬角石坪,三面危崖,耸立天半,巉岩堆叠,巨石悬空,是看日出的绝佳之地。《诗经》上有诗句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传说孔夫子当年登泰山,曾站在此处瞻望鲁国,故称瞻鲁台。岩石上有“瞻鲁台”三个大字,为明人镌刻。台上还有多处名人题刻,现代的有赵朴初的“造化钟神秀”,著名作家周而复的“烟横云倚”,也有明代万历进士吴同春的题刻“海日奇观”等等,都给泰山增色不少。尤其是曾任山东学道的吴同春,对泰山情有独钟,曾经多次登泰山,还著有《登泰山记》《续登泰山记》等文章,以倾诉对泰山的热爱。除了著文,他还在泰山上留下了八处题刻赞美泰山。不过他的题刻多在后石坞一带以及岱西桃花源等游人较少的偏僻之地,可见吴学道的做人比较低调。
我们正在瞻鲁台上溜达的时候,忽然听到景区广播反复播送警示,大意是:天气预报今日有暴雨和雷电,请游客们合理分派时间游览,注意安全。这让我想起几天前曾看过网友发的一则泰山上下暴雨的视频,游客们在洪水急湍的石阶上艰难下山的危险场景,真令人忧心。今日的天气确实阴得比较厉害,闷热异常,像下大雨前的征兆。我不知道别人对广播提醒是怎么看的,反正我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显然还是有点担心的,毕竟泰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尤其是我们计划从后石坞下山,倘若在半山上遇到暴雨,那漫漫的陡峭石阶旁连个避雨的地方都难寻,安全的确堪虞。但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既然来了,也只能是既来之则安之了。
“一线天”到拱北石之间的低凹处,有一黑瓦石柱小亭,立于悬崖边上,翘角翼然,势如飞动,很美。我们经过石亭,爬上高处。回瞩来路,只见石亭下面后石坞一带的云海汹涌翻腾着扑向亭边。而石亭中正在观“海”的几位游人则又成了景中之景。这令我一时产生了幻觉:我们现在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呢?
拱北石是泰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位于日观峰北坡之悬崖上面的平缓处,长达6.5米。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来泰山,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游客爬到拱北石上面玩耍,也没人管。现在拱北石已经被铁栅栏围起来了,别说爬上去,就是靠近摸一把也不可能了。对于这块泰山标志性之一的巨石给予严格的保护,我是赞成的。
泰山上的历朝历代名人题刻简直太多了,据说仅碑刻就有500多块,摩崖题刻800多处,涵盖楷、行、隶、篆、草等字体,居国内名山之冠,其书法、文学、历史、宗教等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也是泰山作为一座世界文化名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岱顶也是碑刻、摩崖题刻的集中片区之一,可谓满目皆是,如果你想好好地欣赏它们,我估计拿出一天的时间来也未必够用。
从日观峰拱北石到玉皇顶,一路题刻很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康熙皇帝的“果然”,这是康熙甲午年(1714年)登泰山,发出了泰山果然不愧为“天下第一山”的感慨后,欣然留下的题刻。还有康熙年间山东巡抚王国昌的“雄峙天东”碑刻,与康熙帝的“果然”前后紧挨着。让我不解的是,王国昌作为一个巡抚级官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竟然敢在泰山顶上当朝皇帝的摩崖题刻旁边树立自己的碑刻,而且字多且大,风头盖过了当今皇帝,令人难以置信。但仔细看看,才发现原来“雄峙天东”碑刻立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仲夏,而康熙皇帝的“果然”题刻于康熙甲午年(1714年),这就不能怪王国昌了。
爬上玉皇庙门前,再次经过那块神秘的“无字碑”,我停下了脚步,仔细地看个究竟。我看了一圈儿,果真碑上一个字也没有发现,无字碑名副其实。无字碑是一块方柱体花岗岩,高5.2米,宽1.2米,厚0.9米,碑顶覆方形石板,石板正中又放尖顶石柱,像汉阙。旁边的介绍牌上大概就是根据这一特征将无字碑断定为汉武帝所立,作为封禅泰山的标志。至于为什么上面一个字也没有则未说明。关于无字碑究竟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所立其实在学术界尚有争议。除了汉武帝说,还有秦始皇说。但根据专家考究,又否定了秦始皇说。也有人说是唐高宗李治立的,但依据仍不够充分。至于无字碑究竟为何人何时所立,目的为何,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还是一个谜。
进入庙内,小院北面是三间正殿,西面是三间观音殿,东面是三间财神殿。殿宇皆不够高大,却画栋雕梁,黑瓦红墙,古朴典雅。院子中间有几块泰山石露出地面,旁边立有极顶碑,上面刻有1545米,被石栅栏围了起来。
正殿额挂“柴望遗风”牌匾。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此燔柴祭天,祈求国泰民安。这也是后来历代帝王延续传统登泰山祭天的由来。关于祠庙建于何时,已经无考。但在殿西面立有“古登封台”的石碑,为清代乾隆35年(1770年)所立,距今不过200多年,没有什么可以追溯的文字资料可供参考。
正殿正中塑有玉皇大帝的塑像,西面是紫薇大帝,东面是太微玉帝。玉皇大帝是民间传说中的天宫帝王,掌管一切精灵鬼怪,权力至高无上,法力无边。尽管泰山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道场,在泰山的名气盖过玉皇大帝,但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玉皇大帝占据泰山极顶理所应当,供奉泰山奶奶的碧霞祠也只能屈居玉皇庙之下了。紫微大帝是道教四御之一,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太微玉帝在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玉皇大帝之下的四大玉帝之一。
出了玉皇庙,众驴友开始下山,方向后石坞。过了北天门,路边偶遇一棵树,树上结有一簇簇的小黄果,像山楂似的。我爬过不少的山了还没见过这种野果,就有点好奇。书亭开玩笑道,这些花椒咋长得这么大呀?众人都笑了。乍一看这一簇簇的小黄果还真的有点像花椒,树叶呈锯齿状也有点像,只是花椒粒不可能长得这么大而已,显然不是。我在手机上查《形色》,得知该树名叫花楸树。春天开白花,类似山楂花,秋天果实变红,叶子变黄,是一种很美的观赏植物。可惜现在果实刚刚开始变黄,而且叶色还翠绿着。我想象着两三个月之后,后石坞的一棵棵金黄的花楸树上点缀着红彤彤的一簇簇红豆,绝对是秋日泰山上的一道美景!
到尧观顶前,石阶开始往山下延伸。下到一处“Y”状岔路口,路标上姊妹松的指向箭头往右,却目不能及。我判断泰山奶奶墓应该离此不远,便武断地决定先看奶奶墓,然后再看姊妹松,乃带领驴友们往左路而去。路上忽然遇见两位巡山员,我们才知道看姊妹松该走刚才经过的岔路口右边路,往下走不远就看见了。但是我们已经过来了,如果不是遇到巡山员继续下山的话就错过去了。本来我们是特意走尧观顶线路来看姊妹松的,岂肯错过呢?于是我们又返回去看姊妹松。
姊妹松生长于天空山(尧观顶)前的九龙冈上,据专家测定已有600多岁的高龄。“俩姊妹”紧紧依偎在一起,枝条相连,叶叶交通,亲密无间,长势旺盛。两松各探出一枝在深崖外向阳处,姿态优雅,可与黄山松媲美。目前“姊妹松”附近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受到了景区的重点保护。可惜姊妹松生在深闺人未识,能够来到后山的游客又寥寥无几,真是委屈她们了。好在2020年泰山姊妹松与“五岳独尊”石刻一起登上了五元人民币的背面,相信姊妹松也不会再继续寂寞下去了。
辞别姊妹松,我们沿着石阶继续下山。一路上又见到许许多多的古松,它们有的傲立于石冈,有的屈居险壁,有的倒挂危崖,有的直插云天,有的旁逸斜出,林林种种,不一而足。其中有一棵古松,树本大概需要两个大人方能合抱,这么粗的泰山古松十分罕见,估计至少得有千年以上的树龄了,令人叹为观止。可惜两根主枝的其中一根已经枯萎了,而下面用于支撑枝干的多根钢管子尚不离不弃。值得欣慰的是另一根枝干还焕发着勃勃生机,希望仍在,但是我心里还是有点不怎么踏实似的。其实泰山后石坞的古松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仅3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1100多棵,如果算上100年以上的就更多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古松园区对它们都进行了挂牌跟踪保护,对一些即将倒伏的古松都采取了钢丝拉拽,钢管子支撑等切实的保护措施,管理得很到位。
泰山奶奶墓在姊妹松下方大约一公里之处。去年春天我们来游后石坞时,因为从北天门前下的后石坞,没走尧观顶线,所以需要爬一段石阶才能抵达。但是那次我们是从东御道一路登顶的,都累得不轻乃作罢,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原来这里也有座泰山奶奶庙,在西院黄花洞前。但无论是古建规模,还是游客数量都跟岱顶的碧霞祠没法比。奶奶墓地在东院,需要爬一段石阶。我们先去的东院。石阶有五六十级,尽头有座圆形的“透天门”,奶奶墓在三官庙北侧一处凹地。
奶奶墓有两座,都是石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两座呢?南面那座下面用四块大石板砌成,基本呈正方形,上面是石条逐层叠压,呈金字塔状往上逐渐收拢,顶部为一“8”型实心圆石柱。北面那座与南面这座差不多,只是下部非整块大石板,而是石头垒砌。墓都不太大,很普通,这就是泰山奶奶的归宿之地,令人既惊诧又不能理解。人们都知道泰山奶奶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界的神仙,她咋的还会有坟墓呢?泰山老奶奶神通广大,救苦救难,在民间口碑甚好,因此慕名前来祭拜老奶奶的信众常年络绎不绝。我见一对中年夫妇在奶奶墓前跪拜良久,尚不肯起身,其虔诚可见一斑。还有另外几位信众坐在树荫下,可能也是来拜求老奶奶的。但不知道泰山老奶奶肯帮助他们吗?
在墓地上方有个洞,不深,里面黑乎乎的。洞内有泉池,不大,水深一米左右,清澈透底。泉水不断地流入泉池,泠泠有声,却看不清泉眼所在位置。洞壁上生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苔,茸绿可爱。我伸手试一把泉水,冰凉侵肌,清爽可人。洞口上方石头零散外伸,犬牙交错,参差不一。从旁边介绍牌得知,此洞名莲花,泉名石乳。
奶奶庙在西院,南向,低矮古朴,我们尚未靠近,一股浓郁的香火气息便扑鼻而来了。庙内有老奶奶塑像,来拜祭的人较多。我就想,一座山上,有两座供奉同一神仙的庙宇,真不多见,可能也只有泰山了吧?可见泰山老奶奶在民间的崇高地位。庙后靠石壁处也有一洞,叫黄花洞。洞穴也不深,内有泉,叫灵异泉,也叫来鹤泉。泉水四季不断,叮咚有声,清凉甘冽,乃庙内主要生活水源。
我们在庙前的林荫下休息会儿,补充了水,然后继续下山。一个小时后,众驴友下到大天烛峰南侧。坐在那座古亭里,众驴友边休憩,边近距离观赏大天烛峰之雄姿,虽然都有点累,但心里却无比舒畅。
走了一段不远的平路,我们再次登上山呼门。转到门北侧的观景台,西望来路,那大天烛峰就像一只巨大的圆锥,拔地通天,直插云霄,是泰山后石坞无可争议的最美主角。本来这次后石坞之行,我们也有看千尺瀑的想法,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网友近日拍的视频中的后石坞一条白龙从天而降的壮丽胜景并未出现。但后石坞之美景还是令人不忍遽去。
我们即将出山的时候,景区提醒游客的暴雨还是没有到来,甚值得庆幸。看看时间,已经下午5点了。
2025年8月9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