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水之畔,湖南湘阴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镶嵌于洞庭湖流域,成为至关重要的生态节点。这里拥有完整的“湖泊—沼泽—森林”复合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无数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之所。在国家湿地保护政策的引领下,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探索,将生态保育与文旅开发创新融合,成功走出一条“保护—利用—反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
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
践行“两山”理念夯实生态根基
湘阴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牢记于心,全力维护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在省市林业局的指导下,洋沙湖引入德国生态工法,对沿湖12公里生态驳岸进行改造,并种植38种本土水生植物,使水体自净能力提升40%,为后续开发筑牢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同时,公园投入3000万元建设数字湿地智慧化管理平台,集成16个自动监测站的水文监测以及5G+AI技术的游客行为分析等系统,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在旺季,公园将单日最大承载量严格控制在8000人以内,以确保洋沙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推动保护开发双赢
湘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通过科学布局,公园实现了候鸟栖息地与游客活动区的合理分区。林业、文旅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严格保护候鸟栖息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指导文旅项目开发商合理规划游客活动区,打造了一系列与湿地景观相融合的旅游项目。
公园采用“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其中45%的面积划定为生态保育区,实施退渔还湿,严格限制人类活动;30%为科普教育区,兴建科普设施,传播湿地知识;25%为自然文旅体验区,开发低干扰的亲水项目。这种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既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产业融合释放发展活力
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3500亩,是世界级候鸟越冬和迁徙的重要路线之一。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入社会资本,依托万亩洋沙湖生态山水,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营文化、旅游、教育、地产等项目,打造出集旅游风景观光区、生态幸福宜居区、商务休闲引领区、健康运动修心区、企业发展拓展区、家庭幸福快乐开心区、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区七大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休闲度假区。
作为中南地区首创的科普宣教基地,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资源丰富。这里还是省级研学旅游基地之一,开设自然科普教育、生态环保教育、阳光户外运动、综合素质拓展、传统文化研学等多类课程体系,并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发课程,配备专业导师和观测设备,获评“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湘阴县积极引导文旅企业创建研学基地、研发特色课程、打造精品线路,为师生提供亲近自然、学习知识的良好场所,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
洋沙湖周边已建成10栋木屋民宿集群,窑家客栈获评五星级民宿。“大地欢歌”等20余场旅游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知名度。湿地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湘阴滨水旅游、鹅形山青山林场民宿、鹅形山风景区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稳步推进,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利用,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通过“三变改革”,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占比达82%,政府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吸引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鱼类资源恢复,水下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文旅产业崛起,度假区直接旅游收入增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复合收益良性模式。
洋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凭借科学规划、多方参与、产业融合的成功经验,其“五个一”标准体系已输出至鄱阳湖、滇池等12个湿地保护区,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未来,湘阴县将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探索创新,实现湿地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激发“绿色引擎”动力,挖掘“绿色富矿”潜能,让好风景催生新经济,以高颜值创造高产值,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虹 通讯员 张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