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票只需500元,儿童票却要820元,价格高出60%以上——近期,市民田先生计划带孩子去上海游玩,在某在线旅游平台搜索“一大一小”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时,大跌眼镜。“小朋友的票竟然比大人的还贵,难以理解!”再三考虑后,田先生最终选择乘坐高铁出行,孩子可以享受半价优惠。记者采访发现,田先生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在购买儿童机票时,都遇到过价格“倒挂”的情况。
(8月19日中国新闻网)
暑期亲子游高峰,儿童机票价格“倒挂”现象尤为刺眼。当成人折扣遍地开花,儿童票优惠却沦为“水中月”,所谓的“儿童友好”,在现实面前几近空谈。田先生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在购买儿童机票时,都遇到过价格“倒挂”的情况。7月中旬,小雨妈妈带孩子从天津到昆明度假,订票时发现,成人票价为830元,儿童票价为1380元,贵了60%以上;市民王女士也反映,8月初购买从西双版纳回北京的机票时看到,成人票价为1325元,儿童票价为1440元,贵了115元。
儿童票优惠,本应是社会关怀与儿童权益的体现。回溯历史,儿童机票定价机制从最初的国际惯例半价,演变为如今“全价票50%”与“市场调节价”并行的双轨制。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成人票价常被打至“骨折”,而僵化的儿童票定价逻辑却失灵了。结果往往是:儿童不仅难享优惠,反而要支付高于成人的票价,其权益在价格乱象中被无情搁置。
记者以8月31日成都飞往北京的航线为例,以“一大一小”为乘机人,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进行了搜索,并随机挑选10趟不同价位、不同航空公司的航班进行票价统计。结果显示,在成人票价均为2至3折的情况下,有6趟航班儿童票价高于成人票价,1趟航班持平,3趟航班儿童票价略低于成人票价。例如,某航班成人票价为520元,儿童票价为1150元,贵了630元;某航班成人票价为658元,儿童票价为657元,便宜了1元;某航班成人票价与儿童票价均为900元,二者持平。
这场价格混乱棋局,买单的是家长和孩子。为寻一张合理价票,家长们被迫在多个平台、航司官网间反复比价,耗时耗力,甚至无奈为孩子购买成人票。这不仅加重经济负担,更让出行计划倍添疲惫。社交平台上,家长们的购票攻略与无奈吐槽,道尽了争取孩子本应享有优惠的“卑微”过程。这种“卑微”,正是“儿童友好”理念在现实中碰壁的明证。
乱象背后,是定价机制的不合理与市场监管的缺失。
其一,定价僵化。“全价票50%”与“市场调节价”并存的机制,在成人票价普遍深度折扣下,缺乏动态调整,严重脱离市场实际。
其二,规则模糊。航空公司常将儿童票绑定特定舱位,或在客票紧张时优先按全价50%收费,规则不清加剧了价格的不公与混乱。
其三,平台失范。部分在线旅游平台收费标准不一、信息不透明。更有甚者,在家长为儿童购买成人折扣票时,仍按成人标准收取基建燃油费,引发纠纷。
要终结乱象,让“儿童友好”落地,亟需动真格:要改革定价机制,相关部门应摒弃僵化规则,建立以成人实际支付票价为基准的优惠比例体系,确保儿童真正受益;要强化监管执法,严查航司及平台的违规售票行为,明确收费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杜绝价格欺诈与乱收费。要压实主体责任,航空公司不能只算经济账,须履行社会责任,优化票务管理,为儿童提供切实优惠。平台必须规范运营,保障信息透明。
儿童是未来,“儿童友好”不应是漂亮口号,必须体现在关乎儿童权益的每一个细节。绝不能让儿童航空票优惠,沦为一场徒劳的“猴子捞月”。让孩子们出行时,真正享受到公平合理的票价,这是社会应尽的责任与担当。航空儿童票优惠变“水中月”,儿童友好别上演“猴子捞月”,不该是“一场空谈”,更不该是权益的悬空和悬浮,终究需要“落地”才能“生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