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走进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文化选择,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已突破7000家,馆藏文物超过6700万件,数量与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作为文博大省,山西现有226家博物馆,遍布城乡,几乎走到哪里都能与历史不期而遇。
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数百强榜”中,山西的两家重量级博物馆成功上榜:晋祠博物馆以437.5万人次位列第32位,山西博物院则以324.45万人次排名第52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这两座博物馆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目光?它们又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魅力?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寻找答案~
晋祠博物馆:三千年时空雕琢的“古建瑰宝”
晋祠博物馆坐落于太原悬瓮山麓,始建于西周,因《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而得名,是晋水源头与晋国文化的发祥地。历经千年扩建,如今拥有殿堂楼阁、亭台水榭百余座,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祭祀园林,享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之誉。
图源:晋源发布
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规模,更在于细节处蕴藏的独特瑰宝,其核心看点便凝结在“三绝”“三宝”“三匾”之中。
“三绝”: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周柏: 圣母殿北侧的古柏树龄已有2900年,树干需五人合抱,形似青铜纹饰。旁有汉柏相依相伴,形成“双柏共生”奇景,被称为“晋祠之魂”。
图源:晋祠博物馆
宋代彩塑: 圣母殿内43尊侍女像栩栩如生,或奉茶、或捧印,衣褶细腻,神态生动,尤以“双面佳人”最妙,其正面含羞,侧观含笑,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的巅峰之作。
难老泉: 泉水恒温17℃,清澈如玉。李白曾吟“晋祠流水如碧玉”。泉名取自《诗经》,寓意“永锡难老”,象征着不息的生命与文化传承。
“三宝”:建筑史上的奇迹
圣母殿:北宋天圣年间建成,面阔七间,内无明柱,空间开阔,堪称“宋代建筑教科书”。其檐柱盘龙雕刻更是中国最早的木雕龙实例。
鱼沼飞梁:圣母殿前的十字形石桥,东西平直、南北下折,如飞鸟展翼,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立交桥”,比西方同类结构早八百年。
献殿:金代建筑,四面无墙,以朱漆栏杆围合,梁架巧妙,结构简而不弱。与圣母殿、飞梁形成“一殿一桥一亭”的祭祀格局,寓意通天之意。
“三匾”:笔墨间的精神气韵
“难老”匾:由傅山以草篆书写,笔力苍劲,既颂泉水长流,又寄托士人气节。
图源:晋祠博物馆
“对越”匾:为明代书家高应元所题,取意《诗经》“对越在天”,字势雄浑,尽显一字一乾坤的气度。
“水镜台”匾:为清代杨二酉题写,寓“清水明镜,不可逃形”之意,提醒世人以镜自鉴,道出戏如人生的哲理。
山西博物院:解锁50+万件“文物密码”
山西博物院坐落于太原汾河西畔,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馆藏文物50余万件,是三晋文明的重要窗口。
图源:文博山西
作为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它凭借一批镇馆之宝声名远播,这些重量级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艺的巅峰成就,也折射出晋国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晋侯鸟尊
2000年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高39厘米。造型华美,既为祭祀礼器,又具实用功能,被誉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的稀世珍品。是晋国开国的重要物证,也是“晋”文化源头。
图源:山西文物
鸮卣(xiāoyǒu)
1956年出土于石楼县,高19.7厘米。器盖与器身相扣,形如两只猫头鹰相背而立,工艺精湛,因其生动造型被网友们戏称为“古代版愤怒的小鸟”。
图源:山西博物院
刖(yuè)人守囿(yòu)车
1989年出土于闻喜县,高9.1厘米。是春秋时期青铜车饰,整器可动部位多达15处,完美展现两千年前工匠的巧思与高超技艺。
龙形觥
1959年出土于石楼县,长43厘米。为商代盛酒器,通体作龙形,龙首昂翘,气势逼人,其纹饰中罕见出现鳄鱼形象,在青铜器中独一无二。
图源:山西博物院
侯马盟书
1965–1966年出土于侯马晋国遗址,共5000余片玉版(或石片)。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盟誓文书,对研究晋国历史与古文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图源:山西新闻联播
木板漆画
1965年出土于大同司马金龙墓,通长82厘米。以朱漆为底,上绘《列女传》故事,色彩明艳,是体现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融合的珍贵实物。
图源:山西博物院
从晋祠博物馆的古柏清泉、殿堂匾额,到山西博物院的青铜瑰宝、壁画漆画,山西以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卷。
走进晋祠博物馆,可以感受“山川形胜与人文积淀”的交融;徜徉山西博物院,则能与青铜对话、与壁画相遇。无论是追寻历史脉络,还是感受艺术之美,山西都能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欢迎大家走进山西,在古老文物与园林建筑之间,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文明的回响,真正领略三晋大地独有的文化魅力~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