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重庆,防空洞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实施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修筑防空洞,成为当时最直接、最有效的避难方式。据史料记载,1937年至1942年间,重庆的防空洞数量从54个激增至1603个。八十余年过去,这些大大小小的防空洞挺过了战火硝烟,涅槃重生,与城市融为一体。它们或成为菜市场、纳凉点,或变身博物馆、火锅店、书店......从战争庇护所到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防空洞见证了重庆从苦难到繁盛的漫长蜕变,成为今日山城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图为8月17日,游客来到重庆渝中区戴家巷崖壁公园的“洞见山城”防空洞参观。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6日,市民在重庆渝北区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选购蔬菜,该防空洞菜市场主要用来接驳重庆“背篓专线”,为菜农提供一个免费卖菜场地。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6日,市民在重庆渝北区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选购蔬菜。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7月3日,市民来到重庆南岸区重柴厂人防工程纳凉点纳凉。2025年,重庆免费开放40处人防工程纳凉点,为市民提供清凉舒适的避暑空间。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9日,市民在重庆渝北区一防空洞火锅店就餐。该防空洞火锅店设有两百多张桌位,可同时容纳上千人烫火锅。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6日,市民在重庆渝北区一防空洞改造的茶馆内喝茶、休闲。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8日,重庆渝中区一防空洞咖啡店主理人在为顾客制作咖啡。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7日,市民、游客在重庆九龙坡区一个由防空洞改造的书店看书、拍照。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7日,市民在重庆渝中区一个由防空洞改造的加油站为车辆加油。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7日,游客在重庆建川博物馆中的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博物馆参观,该馆选址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原“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的一处防空洞。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7日,一位小学生在重庆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文物博物馆参观后留影。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5日,游客在位于重庆渝中区较场口的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遗址参观。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7日,游客从连接解放碑与洪崖洞的“洞见山城”防空洞走过。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图为8月17日,从“洞见山城”防空洞内拍摄的重庆城市景观。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