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境内,曾有一处在地图上无法标注的神秘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60多年前,这里荒无人烟,环境严酷。一声撼天动地的巨响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试验成功,“马兰”这个名字从此响彻世界。
如今,坐落于天山南麓的马兰红山军博园,已成为重要的红色精神地标和游客热捧的红色旅游胜地。近日,记者走进这里,循着历史的足迹,感受那一代科研工作者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以赤子之心铸就国家核盾牌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
近日,记者走进马兰红山军博园,循着历史的足迹,感受那代人为国铸盾的热血与信仰。卫文杰摄
站在“马兰魂”雕塑前,马兰红山军博园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卫文杰指着大片郁郁葱葱的植物介绍:“马兰这个名字,就源自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的马兰花。你们看,雕塑前这片植物就是马兰草。”
园区内的“马兰魂”雕塑。卫文杰摄
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原来这就是马兰草,叶片有点像芨芨草。”北京游客张璐璐说。
“这座雕塑用抽象手法表现了马兰花的形象。”卫文杰解释,从空中俯瞰,6片锈钢板就像盛开的马兰花,其独特的金属质感,象征着马兰花的顽强生命力和马兰人钢铁般的意志。
走进军博园展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园区展厅展示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当年我们为什么要搞核试验?就是为了在国际上挺直腰杆,拥有话语权,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卫文杰语气坚定。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西方的核威胁、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毅然决定研制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
响应祖国召唤,无数科研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核试验事业。他们隐姓埋名,远离家人,把满腔热血倾注在这片荒凉的戈壁。一面贴满院士和将军照片的墙,以及大屏幕播放的“两弹一星”元勋珍贵黑白影像,再现了马兰人当年把青春、热血奉献给国防事业的历程。
“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学成归国,扎根马兰二十多年,为开创中国核试验技术倾尽毕生心血。林俊德院士更是在此坚守52年,参与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默默奉献,直到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热播、歌曲《马兰谣》传唱,他的感人事迹才广为人知。
展厅中一幅黑白照片上的顺口溜“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生动描绘出当年马兰人生活的极度艰苦。方圆数百公里人迹罕至,几十公里见不到一棵树,泉水苦涩咸,吃水要去很远的孔雀河取,蔬菜等生活物资也要靠外部运进来。面对恶劣环境,马兰人自力更生:住地窝子、点马灯、开荒种地;粮食紧张时,用酱油兑水充饥,甚至采集榆树皮果腹。为省水省时,女兵们纷纷剪去长发。张爱萍将军目睹她们如“花木兰”般为国奋战,深受感动,特将其居住地命名为“木兰村”。
核试验是国家的绝密工程,保密是铁律,即使夫妻双方同赴任务,也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核试验厂区有一棵“夫妻树”,就见证了那段保密岁月中的温情故事。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长王茹芝接到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任务,临行只告诉丈夫张相麟要去出差。一个月后,王茹芝在一棵榆树下等车时,竟意外看到丈夫熟悉的身影。四目相对,才知道彼此肩负着同一神圣使命。“马兰这样的保密夫妻有很多,这棵见证无言大爱的老榆树,后来就被命名为‘夫妻树’。”卫文杰讲述着这段往事。
防空洞中的首长室。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园区密林深处,掩映着一座小山,叫蛙鸣山。山脚下矗立着将军楼,楼道两侧是狭小的单间,陈设着木板床、桌椅、柜子等简单家具,桌子上整齐摆放着使用过的暖瓶、搪瓷缸子、手电筒。程开甲、林俊德等8位院士、数十位将军都曾在此工作或生活过。
在将军楼背后的蛙鸣山中,有三条冬暖夏凉的防空洞蜿蜒其中。防空洞内阴冷昏暗,两侧修建有警卫室、指挥室、首长室等房舍。当年,官兵们手握钢钎,肩挑手刨,甚至磨破手指,硬是在坚硬的岩石山中凿出这处隐蔽的指挥和生活堡垒。
园区中的防空洞。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当防空洞一间指挥室墙面重现核试验成功影像时,现场游客无不深受触动,有人激动抹泪,有人用手机记录下这震撼心灵的瞬间。
“参观了将军楼、防空洞这些地方,我才真正读懂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的分量。”四川游客姜昕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