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博探秘:穿越时光的华夏寻根之旅
在2025年那个酷热难耐的8月,太阳如同一个炽热的火球,高悬在郑州的上空,将整个城市炙烤得仿佛要融化一般。我和妻子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踏入了河南博物院的大门,开启了一场与华夏文明跨越时空的对话。
刚来到河南博物院的门口,这座宏伟的建筑便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其主建筑造型独特,取“天圆地方,鼎立中原”之意,土黄色的外部墙面,如同中原大地那深厚的黄土,孕育着华夏文明的根源,庄重而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从踏入博物院的那一刻起,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将我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我们事先在“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上提前5天预约了门票,在这个暑期,参观的人特别多,还好我们预约得早。上午9点,博物院准时开门,我们随着人群有序地进入馆内。一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的雕像,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在远古时期,河南地区曾是大象的栖息地,“豫”字,从象,从予,予亦声,象征着这片土地与大象的不解之缘,也拉开了我们探寻中原文明起源的序幕。
我们先来到一楼的“华夏古代文明之光”展厅,这里陈列着众多来自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它们如同古老的时光使者,静静诉说着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第一笛——骨笛
走进1号展厅,我一眼就看到了那支被誉为“中华第一笛”的贾湖骨笛。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看似普通,却又如此不凡。这支骨笛由丹顶鹤的尺骨制成,距今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 ,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凑近展柜,仔细观察,骨笛上那排列整齐的小孔,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古人高超的技艺。我不禁想象,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当第一缕悠扬的笛声从这支骨笛中传出时,那该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通过馆内的AR模拟,我们有幸听到了八千年前的笛声,那空灵、悠扬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让人深深陶醉其中,感叹着华夏文明音乐史的源远流长。
杜岭方鼎图片
2号展厅的杜岭方鼎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尊鼎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巨型方鼎,比后母戊鼎还要早三百年 。它高大厚重,庄重威严,鼎身上的兽面乳钉纹虽历经三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辨。这些纹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体现。杜岭方鼎的出土,证明了郑州商城不仅是一座商朝遗址,更是一座3500年前的商朝王都,让我们对商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同一个展厅里的妇好鸮尊,造型独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它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为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中器物。尊体以猫头鹰为原型,器身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鸮在古代被视为战神的象征,这件文物不仅反映了妇好能征善战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商朝时期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看着这尊妇好鸮尊,我仿佛能看到那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身着战甲,手持兵器,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身影,她的英勇与智慧,丝毫不逊色于男性,为商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
在3号展厅,我们见到了“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这柄剑将中国冶铁史推前了200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剑身上的铁制剑身虽已锈迹斑斑,但那精致的玉柄却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玉与铁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这柄剑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兵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风貌。想象着它曾在某位帝王或贵族手中挥舞,那寒光闪闪的剑身,仿佛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英雄豪情。
莲鹤方壶图片
接着,我们来到了4号展厅,这里陈列着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这尊方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壶身主体为青铜铸造,上面装饰着精美的蟠螭纹和兽面纹,线条细腻,栩栩如生。壶顶的莲花瓣层层绽放,中央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它的姿态优雅,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束缚,飞向自由的天空。郭沫若先生曾盛赞莲鹤方壶为“时代精神之象征”,它确实完美地展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下人们思想的解放与对自由的向往。莲鹤方壶的底部和侧面是龙形卷兽尾,狰狞而恐怖,与上方清新灵动的莲花和仙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却在这里完美融合,毫无违和感,集中了各种青铜器的特点,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参观完一楼的展厅,我们稍作休息,便前往二楼,继续探寻秦汉魏晋时期的历史遗迹。二楼的5号展厅里,一幅巨大的壁画——四神云气图,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这幅西汉早期的壁画面积达16.8平方米 ,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壁画绘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它们形态各异,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四神云气图
青龙蜿蜒盘旋,气势磅礴;白虎威风凛凛,虎虎生威;朱雀展翅高飞,姿态优雅;玄武则沉稳庄重,守护着一方安宁。四神云气图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与想象的体现,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站在壁画前,我仰望着这幅跨越千年的艺术杰作,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在绘制它时的虔诚与敬畏之心,也能想象到墓室主人希望借助四神的力量,在死后的世界里得到安宁与庇护的美好愿望。
在7号展厅,我们看到了武则天金简。这是武则天唯一存世的手迹,也是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 。金简上刻有63字,内容为武则天在久视元年七月初七来嵩山祈福,希望能除去自己的罪孽。看着这枚小小的金简,我不禁想起了那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宫廷女子,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她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令人敬佩。这枚金简,不仅是武则天个人的忏悔与祈愿,更是她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让我们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来到了三楼,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宋瓷巅峰时期的文物。走进10号展厅,一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件瓷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的刻花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汝窑是北宋五大官窑之首,而流传至今的汝窑瓷器仅有65件 ,其中天蓝釉的均是上乘之作,只有5件,而天蓝釉带刻花的更是仅此一件,堪称稀世珍宝,绝世无双。
宋瓷图片1
宋瓷图片2
它那淡雅的蓝色釉色,温润如玉的质感,仿佛是将蓝天和白云都融入了其中,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美感。我静静地站在展柜前,凝视着这件珍贵的文物,感受着它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感叹着北宋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与精湛。在那个时代,瓷器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我们来到了四楼的13号展厅,这里陈列着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云纹铜禁是失蜡法铸造鼻祖,它的出土,破解了“中国无失蜡法”的谬论。铜禁整体造型庄重,工艺复杂,上面的镂空云纹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禁在古代是一种礼器,用于放置酒器,同时也有禁酒的寓意。这件云纹铜禁,不仅体现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饮酒的态度和礼仪规范。仔细观察铜禁上的云纹,它们相互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不禁为古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也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还租用了讲解器,它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这些文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馆内还有许多志愿者讲解员,他们热情洋溢,知识渊博,为游客们生动地讲解着河南博物院的历史和文物,让我们受益匪浅。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我们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于是,我们来到二楼的饕饕食集,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口味需求。我们点了一些当地的特色小吃,品尝着美食,回味着上午参观的文物,心中感慨万千。休息片刻后,我们又来到了文创店。这里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有以文物为原型设计的文具、饰品、工艺品等,每一件都独具匠心,让人爱不释手。我们挑选了一些纪念品,打算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河南博物院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
在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和妻子坐在博物院的休息区,静静地回顾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秦汉魏晋的壁画和金简,以及唐宋时期的瓷器,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繁荣。这些珍贵的文物,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象征。它们让我们了解到了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科技水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走出河南博物院的大门,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我们的心情却格外舒畅。这次河南博物院之旅,不仅让我们对华夏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能够静下心来,走进博物馆,与历史对话,与文物交流,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相信,这次难忘的经历,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我们再次回望河南博物院那宏伟的建筑时,心中充满了不舍。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记忆的殿堂,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件文物都是其中的一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我们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相遇,相信那时,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图片源于网络。创作不易,请勿侵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