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到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去旅行。对我而言,每到一座新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打卡”当地的省级博物馆几乎是必做的事——那里就像一座城市的“历史备忘录”,藏着地域文化的根与魂,能让人最快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往。

抵达石家庄后,我按计划前往河北省的省级博物馆,可到了目的地却有些意外:眼前的建筑门牌上,写的竟然不是常见的“河北省博物馆”,而是“河北博物院”。这瞬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别的省份大多叫“XX省博物馆”,这里却要用“河北博物院”这个听起来更独特、甚至带点“霸气”的名字?要知道,这座坐落在石家庄市区中心的场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是货真价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按常理说,用“河北省博物馆”的名称才合乎惯例。

带着疑问走进馆内,我又发现了一个细节:馆内部分指示牌、老展区的介绍资料上,依然保留着“河北省博物馆”的字样。原来“河北博物院”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它以前和其他大多数省级博物馆一样,用的是“河北省博物馆”的老称呼,只是改名时间不算太久,才会留下这些“旧痕迹”。

到底是什么时候改的名?又为何要改?我特意查了相关资料,才厘清了这座场馆的“前世今生”。其实,“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河北省博物馆”历史不算短,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不过当时的馆址并不在石家庄,而是设在河北省的原省会保定市。

直到1982年,随着河北省省会从保定迁至石家庄,“河北省博物馆”也随之搬迁,最初是借用“河北省展览馆”的场地办公;4年后,也就是1986年,河北展览馆与博物馆正式合并,组建了全新的“河北省博物馆”,并在1987年正式开馆,这才算在石家庄扎下了根。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河北省博物馆”启动了扩建工程。经过7年的建设,到2013年6月,扩建后的场馆开始对外试开放;再过了一年,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正式揭牌,原来的“河北省博物馆”就此改名,以全新的身份对外开放。算下来,“河北博物院”这个名字,到现在也不过十几年时间,难怪馆内还能看到老名字的痕迹。

而改名的原因,其实和场馆的功能升级密切相关。扩建后的“河北博物院”,形成了南北两区结合的多功能建筑群:北区是原先的老建筑,南区则是全新修建的区域。从功能划分来看,南区主要是基本陈列展区,集中展示河北从古代文明到近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北区则更多承担临时展览的功能,经常会引进国内外的特色展览,有时还会举办文化讲座、互动活动。

也正是因为功能从单一的文物陈列,拓展到了展览、教育、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从“博物馆”升级为“博物院”才更贴合其定位——“博物院”的规模和功能覆盖通常更广泛,能更好地体现它的综合性。至于去掉“省”字,工作人员也提到,一方面是为了让名字更简洁好记、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河北博物院”比“河北省博物馆”读起来更有气魄,也更能凸显它作为省级文化地标的身份。

如今,随着“博物馆热”在全国兴起,河北博物院也成了石家庄的“网红”旅游打卡地。不管是想了解河北的历史文化,还是单纯想感受博物馆的氛围,这里都是不少游客的首选——我去的时候,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还有不少年轻人拿着相机拍照打卡,场馆里热闹又有序。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还想不想来“河北博物院”走走看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