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甘谷,暮色四合时总带着几分苍凉的壮美,想起一位元帅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站在弘宇大厦的窗前,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琥珀色的朱圉山轮廓,恍惚间竟与那些镌刻在莲花石、张口石上的古老的燕子图腾重叠在一起。下午我和程相来先生、贾义卿先生坐着聊天谈及张口石,谈及甘谷羌文化秦文化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此刻仍在眼前跃动——那是一个六旬老人对历史文化的赤诚,如同秦人先祖般炽热而纯粹。 贾义卿先生以"羌韵"为网名,他用质朴的文字构筑起一方充满烟火气的天地。他笔下童年的麦场、老屋的檐角、乡邻的笑谈,总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温厚质感。但更令我震撼的,是这位耳顺之年的"年轻骑手":晨曦微露时跨上自行车骑行远征的身影,古坡草原上掠过风声的自行车车轮,张口石前依然如青少年一样挺拔的脊梁。当得知他不仅熟读我关于张口石的所有文章,甚至能清晰复述其中观点时,那些深夜伏案写作的孤寂时光,突然被赋予了温暖的回响。 今天下午,程相来先生贾义卿先生和我相约在弘宇大厦会面。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如约相聚,我把《朱圉山莲花石的秘密》和《王权学术研究资料辑录》赠送给贾义卿先生。然后喝茶聊天,话题主要还是张口石草原,甘谷的秦文化。贾义卿先生虽然没有看过我的书,但是我的公众号里的文章都看过了。因此,他对这部凝聚着田野调查与学术思考的著作的内容已经很了解。那是我对秦人精神密码的破译,张口石上颚镌刻的燕子图腾,以及象征西方之神的白虎,少昊,龟石象征北方之神玄冥、颛顼,鱼石象征东方之神青龙、伏羲,朱雀石象征南方之神祝融、炎帝,莲花石上长约十二米的黄龙、黄帝。在张口石莲花石上,处处可以窥见鸟图腾里东夷文化的印记,串联成璀璨的秦文化遗存。我的另一本书《甘谷民俗》是记录婚丧嫁娶、节令仪轨等地方民俗的书,通过这本书可以窥见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最让我感动的是贾义卿先生那份持续十五年的关注。当得知他逐篇阅读我的昆云山房公众号1542篇原创文章时,数字背后浮现的是一个退休老人伏案阅读的身影——春日的茶烟、夏夜的蝉鸣、秋凉的台灯、冬雪的窗花,都化作了与文字对话的注脚。特别是他对秦文化系列文章的熟悉,那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执着,使我非常感动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站在大厦天台眺望远方。晚阳的余晖将朱圉山染成流动的绛紫,恍若莲花石上那些远古的刻痕突然苏醒。贾义卿先生骑行服上的反光条在余晖中明亮而耀眼,像极了历史长河里那些执着前行的身影:他们或许是秦时戍边的将士,在朱圉山麓刻下最初的图腾;或许是明清时期的方志编纂者,在泛黄纸页间记录乡土记忆;而今天,这个骑着自行车穿越甘谷山川的退休老人,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传承。 贾义卿先生的网名是羌韵,甘谷是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唐代以后一直到民国十八年都以伏羌为县名。因此,贾义卿先生的“羌韵”可谓是甘谷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人西迁朱圄山,朱圄是秦人的祖山,张口石莲花石石雕群落就是秦襄公设立的西畤,即祭祀五方上帝的场所。也就是我关注的秦文化之“秦声”,恰与贾义卿先生的“羌韵”组成甘谷历史文化的一对重要组合。当我们三人的身影定格在合影里的时候,我们背靠着隐约可见的大像山轮廓,这座甘谷文化的一座丰碑仿佛在提醒着我们:有些对话永远不会结束,就像羌韵与秦声的交响,就像晚霞与余晖的交织,在甘谷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远会有新的篇章等待书写。
正文
羌韵秦声,晚霞余晖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