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就是那种累到想瘫在地上,心里一万个声音说“算了吧,真的撑不下去了”,但咬咬牙再挺了那么一小会儿,结果突然就柳暗花明了?
我前阵子跟朋友去爬泰山,算是亲身体验了一把。那天早上五点就起床,揣着俩面包就往上冲,一开始还觉得新鲜,跟打了鸡血似的,边爬边拍风景,跟朋友开玩笑说“这山也不咋高啊”。结果爬到中天门的时候,太阳已经晒得人头晕,腿跟灌了铅似的,每抬一步都觉得膝盖在抗议。朋友早就在旁边唉声叹气:“要不咱坐缆车吧?我看好多人都坐了,咱也不丢人。”

说实话,我当时也动心了。汗顺着脖子流进衣服里,黏糊糊的难受,嗓子干得像要冒烟,脑子里全是“放弃”两个字在打转。但眼瞅着旁边有个大爷,背着个大背包,满头白发,拄着个木棍一步一步往上挪,嘴里还哼着小曲儿。我突然就有点不好意思,跟朋友说:“再走半小时,半小时后还不行就坐缆车。”
就这“再走半小时”,成了那天最关键的决定。刚开始那十几分钟,简直是煎熬,每级台阶都像在跟我较劲。可走着走着,风突然大了点,吹得人凉快了不少,抬头一看,离南天门就剩一小段路了。等真站到山顶上,看着云在脚底下飘,那种感觉,跟坐缆车上来绝对不一样——你能清楚地感觉到,是自己那口气没松,才挣来的这份痛快。
其实啊,生活里好多“成功”,都藏在这种“再撑一会儿”里。你看那些运动员,最后冲线的那几秒,哪一个不是靠着最后一点劲儿绷着?前段时间看全运会,有个长跑运动员,最后一圈都快被人超了,看她那表情,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但就是没减速,最后几十米硬生生又冲了上去。后来采访她,她说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再跑五米,就五米。”
不光是运动,做事也一样。我有个表哥,前几年开了个小饭馆,头一年差点没撑下去。疫情反反复复,有时候一天就来两三桌客人,房租水电天天往外掏钱,他媳妇都劝他:“算了吧,赔得太多了,找个班上吧。”他说他也动摇过,有天晚上关了店,坐在空桌子旁,看着墙上的菜单,真想把钥匙一交走人。但转念一想:“再撑一个月,就一个月,要是还不行就关。”

结果呢?就这一个月,附近写字楼复工了,加上他那阵子琢磨着上了外卖,慢慢就有了回头客。现在两年过去了,店虽然不大,但天天满座,前两天还跟我念叨着要开分店呢。他总说:“那时候就差最后一口气,松了,就真啥都没了。”
你可能会说,那要是坚持了也没结果呢?白受罪啊。但你想过没有,“没结果”和“差最后五分钟”是两码事。就像挖井,有的人挖了十米没水,觉得没戏了,换个地方再挖十米;但可能他第一次挖的地方,再往下挖半米就见水了。那些最后成了的人,不是比别人运气好,而是比别人多挖了那半米。

而且啊,就算最后真的没成,那种“我拼到最后了”的感觉,也比“我中途放弃了”要踏实。我大学时候考驾照,科二考了三次都没过,第三次挂的时候,我坐在车里就哭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开车的料,跟教练说“我不学了”。教练没骂我,就说:“你下次来,啥也别想,就想着‘最后一次’,把每个动作做扎实了,哪怕过不了,也算对自己有个交代。”
第四次去考的时候,我就抱着“大不了再来”的心态,倒库的时候差点压线,我咬着牙慢慢回了半圈方向盘,居然就进去了。最后听到“考试合格”的时候,我手都在抖。后来想想,前三次不是技术不行,是总在关键时刻慌了,觉得“肯定过不了”,那股劲儿先泄了。
所以你看,所谓的“胜利者”,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成。他们也会累,也会怕,也会想放弃。但他们比别人多了一点“轴”——就是在那个“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瞬间,没让自己松劲。
这种“最后五分钟”,有时候是真的五分钟,有时候是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更长。但本质上都一样:是你和自己较劲的时刻,是把“我不行了”变成“我再试试”的时刻。

可能现在的你,也正处在这样的时刻——减肥减到平台期,觉得体重再也下不去了;考研复习到最后,看着厚厚的书觉得记不住了;工作上搞一个项目,卡到某个环节死活推进不了了……这时候,不妨跟自己说一句:“再撑五分钟,就五分钟。”
别小看这五分钟,它可能就是从“快失败”到“刚成功”的距离。就像黑夜里走路,你觉得前面全是黑的,走不动了,但再走几步,可能就看到路灯了。
所以啊,下次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停一下,问问自己:“是不是就差最后五分钟了?”要是答案哪怕有一点点“可能是”,那就再咬咬牙。毕竟,这世上最让人后悔的,从来都不是“我做了但没成”,而是“我本可以,但我没坚持”。
你说对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