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溪湖北岸,美景正盛。
150座大大小小的“生态鸟岛”勾勒出起伏的轮廓,清水混凝土栈道沿着水系蜿蜒伸展,工人们正为鱼尾亭的不锈钢“修边”——这里是南昌高新区昌东片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工程现场,一座占地面积为71.7万平方米的“尾水湿地”即将从蓝图走向现实。
从52万立方米粉煤灰露天堆积的“城市疮疤”,到集尾水净化、候鸟栖息、市民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体,一场以实现多维度系统修复为目标的治理,或为城市固废治理提供新样板。
现场直击
从“灰山”到绿岛的雏形初显
“您看这土,黑白色的颗粒就是粉煤灰,混着黏土固化后,保水率比普通土壤高20%。”站在南昌高新区火炬六路靠近鱼尾洲公园一侧,南昌高新招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建设开发公司项目负责人杨朋亮抓起一把湿润的土说。
脚下的土地,在一年前还是裸露的粉煤灰堆场,如今已被7000平方米草坪覆盖,5600株乌桕、池杉沿着水系排开,部分树苗已抽出新绿。记者看到,身穿橘黄色工作服的工人们正为3米宽的生态缓冲带铺设草皮。“这是留给候鸟的‘安全通道’。未来,这里不会设置路灯,避免惊扰它们。”杨朋亮说。
沿临时步道深入工地,四级跌水设施的钢筋骨架已成型,杨朋亮指着沉淀池介绍:“这里每天将接收青山湖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通过潜流台地、生物净化区逐级过滤,出来时透明度能达到1.5米,接近准Ⅳ类水质标准。”
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时间回溯至2022年,南昌高新区艾溪湖管理处北沥临时储灰场内,粉煤灰露天堆积,存在环境风险。“过去站在高层窗前远眺,是一片触目惊心的黑色裸露地,风起时,粉尘便如烟雾般升腾。如今,窗外已是草木成林,开窗后连呼吸都浸着青草的清甜。”一位绿地玫瑰城的业主说。
面对警示,以“生态修复、系统治理”为核心的南昌高新区昌东片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工程于2023年8月启动——这场治理不仅要“治灰”,更要“治水”“治生态”,实现多维度系统修复。
“我们将整个治理工程分为19个片区,目前1至4区已完成治理对外开放,5至12区将于本月底开放,13至19区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对外开放。”杨朋亮说,未来“尾水湿地”将通过栈道与鱼尾洲公园相连,通过综合实施粉煤灰治理、尾水净化、生态护岸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储灰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与滨江绿带、公园湿地形成整体性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
技术破局
“灰场路”上的智慧攻坚
与鱼尾洲公园毗邻的东涂坊二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马路。不少居民记得,过去这条路直接以“灰场路”命名。
地名的变更,见证了一场“治灰”与“理水”的攻坚战。
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南昌高新区全力探索新路径解决储灰场历史遗留问题。
2020年,南昌高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鱼尾洲公园项目建成。该项目对当地积垢已久的鱼塘、藕田、沟渠进行清淤和粉煤灰处理,通过实施整体景观绿化营造、生态海绵系统构建及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使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高,生态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鱼尾洲公园的成功治理,让南昌高新区摸到了“系统治理”的门道——不只是运走粉煤灰,还可以让它成为生态的一部分。
“粉煤灰遇水成泥、遇风成沙,最大的难题是‘留不住水、载不住树’。”一位潘姓工程师翻出试验记录:经过上百次配比测试,最终确定“3:7”黄金比例——3份粉煤灰混合7份黏土,通过物理改性形成固化种植土,成本仅为常规换土的三分之一。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贯穿治理全程:底层铺HDPE防渗膜阻断污染,中层30厘米固化土形成缓冲,表层种耐碱植物构成“双层生态铠甲”;150座生态鸟岛采用“木桩+生态袋”柔性护岸,特意保留20%裸露浅滩供鸟类觅食;尾水净化系统串联26公顷湿地,每年可削减氮磷负荷300吨,相当于净化2.5亿吨尾水。最令人惊叹的是粉煤灰的“二次生命”:改良后的土壤不仅能承载植被生长,更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今,生态监测显示,项目区已发现白鹭、绿头鸭等30多种候鸟,乌桕林成活率超90%。“粉煤灰不再是污染物,成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拼图’。”南昌市高新生态环境局局长尹志强感慨地说。
共生之道
生态与民生双重丰收
傍晚时分,位于火炬六路的“尾水湿地”已有不少居民在此漫步。
“以前绕着走,现在天天来。”居住在北沥公寓的周阿姨牵着孙女的手,沿着铺好的木栈道慢悠悠地走着。
曾经的粉煤灰堆场,已成为昌东片区“水安全、水净化、水景观”三位一体的海绵净化示范区,年新增生态空间约30公顷、湿地净化系统约26公顷。“我们没有简单搬迁粉煤灰,而是让它成为生态系统的‘建材’。这种‘工业固废本地化消纳+生态功能重构’的模式,正在南昌其他园区推广。”尹志强告诉记者,项目带来的不只是一片绿地,更是生态与民生双赢。
在南昌高新区史馆内,壁挂着一幅艾溪湖湿地公园十多年前的老照片:洼地蜿蜒,枯木颓条。如果不是因为注明了年份和地点,谁也不会把它和如今秀色宜人的艾溪湖湿地公园联系起来。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当地“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近两年,我们婉拒了多个高污染产业项目,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上的项目精挑细选,就是要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与优质项目。”南昌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遮天蔽日的“灰山”到鸟语花香的“绿肺”,从“粉煤堆”到“尾水湿地”,厂房与绿地相映,产业与生态共生,南昌高新区正用实力诉说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