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二十载春秋流转,这十字箴言已从理念种子生长为参天大树,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无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威海环翠区,华夏城景区便是其中一抹耀眼的绿色——它从满目疮痍的采石场蜕变为生机盎然的旅游胜地,用实打实的变迁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更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靠山。
沿着华夏城景区的后山漫步,周利明总会在一片茂密的树林前驻足。作为当地河北村的老村民,他从2014年起就在景区当观光车司机,这片林子是他和工友们十年前亲手栽种的“成果”。“你看这树,现在长得多壮实。”他笑着说,指尖划过粗壮的树干,仿佛在触摸一段从荒芜到繁茂的岁月。
谁能想到,如今的绿意盎然,曾是另一番景象?时光倒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夏城所在的龙山区域是一片采石场聚集地。44个大小矿坑像一道道伤疤刻在大地上,3767亩山地植被被严重破坏。“那时候一刮风就漫天尘土,周边村子根本不敢开窗,开了就是一层灰。”周利明的回忆里,满是当年生态恶化的无奈。
转机出现在2002年。乘着建设生态示范市的东风,威海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身矿山治理。次年,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夏春亭带着华夏集团接下了这个“硬骨头”。“我老家离这就一公里,看着青山被砍树、炸山毁成这样,心里不是滋味。”夏春亭坦言,家乡情怀和对山水的执念,是他投身修复的最初动力,“当时就想,有钱了一定要把山修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彼时的夏春亭虽已是“塔机大王”,企业实力雄厚,但面对100多米深、斜坡最长达370 米的矿坑,仍感到挑战巨大。“土不够填,自己的钱投完了就借钱,整整修了17年,到现在20多年才见成效。”夏春亭的话语里,藏着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二十载愚公移山,终换得山河焕颜:华夏集团累计投入51.6亿元,填平44个矿坑,建起35座水库、6条隧道,种下1227万株树木,搬运土方达7125万立方米。当山体重新披上绿装,夏春亭又在思考: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一次偶然翻阅《之江新语》,书中“两山”理念蕴含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培育等深刻内涵,给他的实践找到了理论和情感支撑。“总书记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夏春亭说,他专程去余村考察,回来后更坚定了方向,“不能只停留在修复,要找到生态价值转化的路。用修山的钱搞文旅,再用文旅赚的钱护山,形成良性循环。”
循着这个思路,夏春亭走遍大江南北取经,将中华文化精髓融入景区建设。独具特色的实景演艺《神游传奇》惊艳亮相,《城南硝烟》等情景演出再现历史,5D玻璃桥、玻璃水滑道等体验项目接连落地……2010年景区试运营,2017年跻身国家5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山清水秀,环境清幽,体验感太棒了!”来自宁夏的游客王爱爱难掩赞叹,道出了无数访客的心声。而对当地村民来说,这份“绿色福利”更实在:“环境变好了,还有稳定工作,月月领工资,咱也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周利明的话里满是满足。
夏春亭的蓝图不止于此。“建好了‘梧桐树’,自然能引来‘金凤凰’。”他说,最初只想让周边村民就业,最多时景区带动1400多人上岗,“现在更想带动大家创业,结合景区资源搞旅游相关产业,让更多人分享生态红利。”
从废弃矿坑到“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华夏城的蜕变,是环翠区践行绿色发展的缩影,更是“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二十载风雨兼程,这片土地用事实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未来的金山银山。而这份答卷,仍在被续写,激励着更多人用行动绘就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大众新闻记者 郑莉 见习记者 董雨喆 通讯员 林慧芹 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