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操场巷遗少
壹
去年九月下旬,西安旧事拍摄团队选题蓝关古道,一下子叩响了我心中的诗弦 —— 这不是韩愈笔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年险关吗?细究之下才知,这条被称作 “三辅之屏障,秦楚之要塞” 的古道,北起咸阳,南抵荆楚,自蓝田县城南六公里的薛家村蜿蜒上山,经风门子、毛石湾、北曲、六郎关、碾子湾、草坪、大坡脑、小坡脑、下十二筝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护关入商洛、出武关到达秦岭东南各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是最为险峻的一段古道。两千多年间,这里走过金戈铁马的戍卒、驮铃叮当的商贾、慷慨赋诗的文人,也听过背井离乡的哀叹、擢升者的意气、落难者的悲怆,因而被当代学者誉为 “唐诗古道”。
首次探访,我们从薛家村上山三四公里,在第一个平台俯瞰蓝田县城。镜头里,蓝田叠翠,路网发达,群峰争奇,古道隐现于万峰之间,那集《雪拥蓝关 古道传奇》意外收获3.8万点赞。此后,沉寂的古道迎来一波又一波探古者,峣山梁上重现通衢南北的景象,而我对这条古道的惦念,也如石缝间的苔痕般日渐深种。

俯瞰蓝田县城
2025年6月5日,与摄影家牛茂林、艺术家王懿、咖啡师王宏民和我,一行四人,驱车再探蓝关古道。此行的目的是西进东出贯穿古道。从高速公路蓝关出口出来,一路向南约四公里,从薛家村城墙垛口一般的护栏处左拐,便进入了蓝关古道。右侧是薛家村村委会,左侧村子里有一棵600余年树龄的国槐,尽头的墙上有蓝关古道简介,右边画着古道导引图。再左拐,汽车在山路十八弯间盘旋而上,三四公里拔高约海拔约九百余米,驻足俯瞰,俯瞰蓝田县城,满目青翠,绿意铺展,江山多娇,令人心旷神怡。
再行,徐徐升高,不多远来到第一个高处,极目远眺,千山万壑,路桥隧洞;电网如琴弦,山头似小岛。在这里眺望,辋川如练,村寨赛棋盘,文峰塔似椽笔擎天,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
约一公里后,有一个观景台,护栏上挂着几首唐诗,颇具古韵。其中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尤为触动我:“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每到驿亭循墙觅诗,我们每至观景处读诗看景,跨越千年的默契在山风中悄然共鸣。

俯瞰蓝田县城

蓝田竹篑山上文峰塔
过了第三个观景台不远,左手有个防汛气象观测站,摩托和四驱车可开上去,据说山顶是峣山绝佳观看落日之地。过第四处观景台一个转弯,古道显露质朴本色:左侧沟壑幽深,右侧土崖裸露,两旁柏树、国槐枝梢相连,形成天然凉棚。
下得车来,只走几步,南风劲吹,暑意顿消。原来这是一处风口,高速公路上称之“横风区”,但却是享受吹风乐趣之所在。山梁左侧护栏外尚有一米多宽,四五米长的空地,宏民说:“下次带上折叠桌椅,就在这里喝咖啡。”我觉着,蓝关古道上不缺水和茶香,缺的恰恰是咖啡之香。说也奇妙,几百米后再过一山梁,却感受不到丝毫微风,大自然的奇妙见于微末。
行至9公里处,被誉为“新蓝关古道”的前半程结束。目测前方有一山头,其山下小路方是古道,秦始皇当年便是从此处上来,向东而去。此地叫做“七盘坡道”,左边下行不远就是乱石岔,在路旁崖壁的纵0.7米、横1.8米的长方框内,刻有“署商州白捐修”6个阴刻楷书大字。

山梁上的风口 图/@小编

摩崖石刻 图/@苹果果农豆豆
关于“新蓝关古道”的说法,据张效东《蓝关古道考记》载:“1958年,为适应大连钢铁的需要,蓝桥公社书记薛崇彦领导修建了薛家村至蓝桥可通汽车的简易公路,称峣山公路。从此七盘坡道废弃 近年成了徒步登山和巡优踏古的去处。”
小车缓慢地驶过山梁,牛老师突然一句“赶紧停车!”,车驻四望,只见群山峻岭之间腾起云雾,仙境是然。王懿脱口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此景,恰如其分。

"蓝田日暖玉生烟"胜景再现

蓝关古道之壮美景色
贰
再向西行,遗迹、看点等次第而来,仅前行四五百米左侧,就是虎吼山徒步登山入口。虎吼山山顶有一块三面悬崖的巨石,从远处眺望,其形状恰似一只昂然翘首的虎头,遥对远处的丛林山川嘶吼,因此得名虎吼山。也有人称“虎头山”。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西汉大将军李广醉酒夜经蓝田南山,恍然间听到虎啸,急忙抽箭拉弓射之。第二天,李广将军命将士来此山取回被射死的老虎,竟不料前夜射中的是一块巨石,且箭簇深入石中,几名将士都拔不出来。此后百姓于山下耕作,常闻虎啸之音徘徊山林,疑为李广将军所射石虎之真身,敬以为神,虎吼山也由此扬名。驴友透露,每年三月中下旬,虎吼山上连翘花开,花海壮观,美不胜收。到了冬天,这里的雪景层层叠叠,玉树琼楼,别有韵味,加之海拔不高,是近年户外野山的热门。
再行几百米,到了一处两侧危石耸立的关隘——风门子,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虎吼山之虎头 图/@苹果果农豆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风门子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表》触怒皇帝,被贬至潮州。当他匆忙上路,行至蓝关时,遭遇大雪。“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于是感慨万千,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描绘,更是让“蓝关”流传千古。
一行在此拍照留念。回来后,有人说风门子的石壁上有“云横秦岭”四个字,是韩愈当时途经此地留下的感叹。路旁还有几块半人高的石碑,上面模糊刻着“蓝关古道”四个字。只可惜,我们匆忙而过,竟未窥得半点痕迹!下次,一定细细寻觅。
车行前方,路过一个叫“莽石湾”的村落,散居着几户人家。老房与新舍并存,隐约可见农家乐、茶舍或民宿的发展端倪。也说明这条古道被人们熟知后即将产生的经济价值。过了几户人家,一个转弯,左侧山下有一伞形茅草厅,旁边崖壁上有古代摩崖石刻,呈竖式长方形,纵2.1米,横1.2米。楷书阴刻文字如下:

清乾隆年间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字迹清晰可辨 图/@小编
皇清乾隆拾壹年丙寅季夏谷旦
陈大丞捐修大路,化险为平。士民商旅公颂功德,勒石为记。
公讳弘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桂临人,雍正元年癸卯解元词林。
各省往来客民公立
继续前行不远,左侧路边有一较矮建筑——菩萨庙,是当地群众烧香祈福之所。庙门敞开,供有关帝、观音、弥勒、寿星等,庞杂而显心诚。有信众在外墙上书写《心经》。庙虽小,信仰不曾缺失;有信念,必将抵达彼岸。
过菩萨庙后山势渐缓,怪石嶙峋,树林茂密,风景宜人。此刻路上车辆不多,一行来到北曲村,村舍台地分布,新旧交加,可观察山区农舍土石建筑。一处断壁残垣格外引人注目,王懿说:“这个神来之笔,比所谓设计装置更具冲击力。”该处在台地之上,原为房屋山墙,房屋坍塌后留下一段,下面石头砌筑,上面砌以青砖,呈下大上小态势,颇像一个人头像。这段源于生活的残垣断壁,若用作庭院照壁,定会博人喜爱。

菩萨庙

怪石嶙峋
过茶歇农户,来到第五处观景台,这里有条小路可通往辋川溶洞,可眺望文峰塔,观万峰簇簇,林海涛涛,云雾飘渺之壮观景象。前行不远,一座仿古城门横亘眼前,驴友推荐城门下侧一块巨石上刻有“蓝桥仙境”四字,我和王懿、宏民下去寻觅,嘱咐牛老师不要下来。
河沟里压根就没有路!三人绕来绕去就是不得近前,只好远远观看拍照,但字迹漫漶,难以辨认。在下方临水沟另一块大石上似有雕刻痕迹。摩崖石刻、水沟、密林,种种迹象让王懿得出“此处或曾居住过世外高人”的结论,这高人自然是隐士。当然,终南隐士是历朝历代人们热议的话题,隐士隐居,韬光养晦,必找世外桃源。《庄子·缮性》曰: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按其所说,隐士均有难言之隐。而时至今日,终南山隐士有增无减,又出于何种考虑?上到大路上回望,那块不得近前的大石头下隐隐约约地放有东西,像是生活用具。隐士?

“蓝桥仙境”题刻处在左侧护栏外

寻“隐者”而不遇 图/@小编
叁
一行上车继续前行,进入六郎村,过一个观景台就是六郎关了。张效东在《蓝关古道考记》说:“这里原先是北面的峣山向南突出来的一个高梁,关门就建在梁头上,南临峣山与桓公堆相夹的深涧,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关的兵营,应当驻六郎关村,这里是被古诗形容为‘象鼻’的狭长驿道的最宽处,原先六郎关村委会就设于此。1958年修峣山公路时,山梁被斩断落低,关门遗址位于现公路外侧残留的好几米高的小山丘上,兀然而立。当地人告诉说:六郎关是因了杨六郎在此守关而得名。原先的关门门墩巨石,在修公路时被推下山涧而没了踪影。”
六郎关附近建了一个小广场,中间立石上刻有一首诗:“蓝关古道天际间,钢脚踩过十八湾。七盘迂回上峣山,山顶八面是奇观……”这首诗从一个侧面表明六郎关之险要,原址虽不存,遐想无止境。广场西侧有一株有260年树龄,蓝田特有珍稀树种白皮松的树王,值得一看。不远处有一片数十亩大小的山顶草坪,被人们称作“草坪村”,也是临时露营、休闲打卡的绝好去处。
汽车再次爬坡,仅仅三四分钟,来到青石岭观景台,从这里开始下行,过大坡脑村,一个转弯处左侧有一亭子,这便是筝坡关。再下行路过万人坑和小坡脑村,就到了蓝小公路,完成 18 公里的古道穿越。据考,蓝关古道共有五关:峣关、筝坡关、六郎关、鸡头关、青泥关,另有辋谷道、蓝谷道东西支线,构成完整的古道网络。

六郎关小广场 图/@小编
八十一岁的牛茂林先生感慨道:“古时‘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古道,如今天堑变通途。这条路是风景路,沿途可欣赏山景,可看森林,云海,巉岩,可看山下新蓝田:高架桥,高压塔,新楼房,绿油油的农田,令人心荡神怡,感慨沧桑之变,今人之幸运。”
王懿说:“驱车百里蓝关道,碾破苔痕问旧踪。一进古道,脑海里就闪现出韩愈,因为那首诗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蓝关。韩愈应该是冬月途经蓝关古道,那是一个荒凉的、孤寂的、马蹄声声蓝关道。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人们。今日,这是初夏的,吃瓜的、麦浪滚滚的、千里阵云的蓝关古道。”
年龄最小的80后王宏民说:“我是蓝田人,以前只是听说蓝关古道,今天一行大开眼界,意犹未尽。下次我将开摩托车穿越,把这条历史人文之道、唐诗之道,读懂看透,并讲给孩子们听。”

我和王懿在风门子

六郎关附近的小摊
我们只顾蓝关寻踪,却忘记了王宏民放在车后的咖啡器具及咖啡。蓝关古道历久弥新,一杯咖啡越千年,古今沧桑巨变。看来,古道之上喝咖啡有待下次了。
蓝关古道之于我,一年之内三次交集,就缘于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风光。遗憾的是,风门子的题刻、各关隘的标识尚未完善。若能在五关设置石碑,于风门子恢复门楼及韩愈题诗处,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为联,并复原 “云横秦岭”“蓝关古道”等摩崖题刻,以及沿途村名、地名、典故等,定能让游人更直观地感受古道的历史文脉,为蓝田旅游增添厚重的文化砝码。
蓝关古道逾千年,文人墨客留诗篇。
云横秦岭万峰簇,车行山梁云海间。
苔侵石径藏唐韵,风过松林续宋弦。
且踏残阳寻旧迹,烟霞深处暮钟传。
参考:张效东《蓝关古道考记》
相关链接:春日葛牌古镇行记
徜徉于辋川的诗意田园之间

人头形残垣断壁 图/@小编

大坡脑村坍塌房屋 图/@小编

考察组摄影师牛茂林老师 图/@小编

蓝关古道六郎关段

右起王懿、李连源、王宏民
文中未署名图片均为牛茂林老师摄影
特别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