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4时,持续13个月、横跨两个炽热夏天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迎来收官。南都N视频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大展最后的几个小时,上博内的人流量仍很大,“168小时嘉年华”活动各式各样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这场堪称“史诗级”的文化盛宴,以逾277万人次观众、逾7.6亿元展览总收入、逾300亿次全网曝光量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更以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的溢出效应,为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展览现场。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摄
自主策划呈现中国叙事视角
2024年适逢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及“中埃伙伴年”,上博携手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于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在人民广场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作为上博“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的第四展,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世界顶级文物展览。
据统计,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超3.2亿元,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超4.4亿元。与此同时,展览被列为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七大标杆活动之首。
这一系列成就,为何能在中国、在上海、在上博得以实现?
南都记者从上博方面获悉,本次展览打破了以往同题材展览依赖从欧美博物馆借展、以西方视角叙事的传统模式,由上博联合中国埃及学者团队进行自主策划,策展团队提前一年半开始筹备,多次前往埃及实地考察和挑选文物,经历一波三折,最终从埃及7家重点博物馆及萨卡拉考古遗址商借788件珍贵文物。
展览超过95%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萨卡拉遗址的考古成果更是全球首次被大规模集中展示。
展览现场。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摄
展览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通史与专题结合的方式展开独立叙事,为埃及学注入中国声音,并巧妙融入中国文物进行“文明对话”,展开中外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让展览成为中外交流、增信释疑的文明使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互鉴”。
多元场景打造超级IP
南都记者注意到,为激发文创新活力,上博共推出1200余款展览主题文创产品,引发观众购买热潮,销售总量超300万件。
同时,上海博物馆努力为观众提供优质文创服务,推出特色创意午餐、文化下午茶;推出主题剧本游、手作体验及系列埃及文化沙龙活动等文创活动近500场,覆盖观众近30万人。
此外,上博携手“博新全宇宙”打造元宇宙展厅“消失的法老”,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的感官体验;开发寓教于乐的《埃及猫神庙》移动端小游戏,供观众免费体验;在上博数字藏品平台推出限量数实融合卡。
展览最后一周,上海博物馆举办“168小时嘉年华”系列活动,邀请观众共度“博物馆不眠夜”,将展览热度推向顶峰。活动期间,除了展厅全天候开放,上博精心策划推出《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新书首发和分享会。
“168小时嘉年华”活动上,众神巡游、埃及舞蹈、鼓乐演奏、近景魔术、音乐剧经典曲目演唱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还有夜间外摆集市、互动答题游戏和文创促销等活动。
南都N视频此前报道。
南都N视频此前推出报道《“上博现象”启示录:超200万人次参观的展览是怎样炼成的》,现场见证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17日下午,南都记者从上海博物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馆宣布,今年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开展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区塞赫迈特神庙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埃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和文明互鉴。
亚历山大博物馆策展人汉格·埃尔赛义德女士,代表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向中国政府和上海博物馆致以感谢,称此次展览成为中埃友谊与合作的重要象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发自上海 记者冯奕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