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杨艺茂
8月16日,完成了巴中光雾山徒步挑战赛的游客袁胜兰在各个景点“打完卡”后,在景区门口领到了定制的纪念奖品,既锻炼了身体,又游览了美景,袁胜兰感到“不虚此行”;8月8日,广安四方山康养旅游度假区亮相,以“旅游+康养”为核心,这里成为了又一个热门避暑地;不久前,2025四川大凉山烧烤美食季在西昌启幕,活动配套投放100万元消费券,联动26个分会场,串联起了凉山州全域“文旅+商贸”消费场景……
巴中光雾山徒步挑战赛线路覆盖了景区重要景点。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近年来,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融合在四川催生出了不少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从“文博旅游”“红色旅游”“演艺赛事”“康养度假”“农旅融合”五方面明确了“全域全业态”的发展的方向。
“文旅”和“百业”之间,不只简单做加法,四川正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和产业基础,让二者“双向奔赴”,共同绘制着融合发展的新前景。
文旅为“核”
在“百业”中延长文旅产业链
旅游城市乐山有了“新名片”——2024年,乐山餐饮收入达111.89亿元,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通过创新消费场景,乐山成功将美食与旅游资源结合,成为游客向往的“美食天堂”。
近年来,随着文旅市场的转型升级,四川迎来了“供需”两方面的挑战——
在需求端,文旅要素在传统“吃、住、行、游、购、娱”基础上,已经延展到“商、养、学”等领域;在供给侧,四川还存在文旅产业链较短、消费场景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原生资源,缺乏创新创造性发展;旅游产品“点强线弱”,串联不足等短板。
让文旅与体育、演艺、研学等跨界、跨域融合,既能弥补文旅资源先天分布不均的问题,也可以延伸产业链条,是“全域全业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法”做起来并不简单,要依托特色,聚焦补短板。
在资阳,虽有安岳石刻这一金字招牌,但因为境内石刻分散、景区整合度低等原因,游客停留时间平均不足3小时。且资阳位于成渝主轴线上,但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便捷性反而使其成为“通道城市”——大量游客经资阳前往成都、重庆,却鲜有停留消费。
为此,该市提出了“全面融入成德眉资1小时文旅经济圈”的目标。既有利用现有资源“做加法”,又有创意新造“无中生有”——
今年五月,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开门迎客,8K、3D球幕影院、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为游客带来了“一站式”沉浸式体验空间;近日,位于“临空经济区”的资阳方特水世界和资阳方特国色春秋相继开门迎客,营业仅一个月,“水世界”就接待游客27.5万人......
资阳还提出,将以临空“天府艺谷”为重点,打造融合主题乐园、演艺赛事、旅居公寓等新场景、新业态的“都市圈文旅新地标”。
在成都,工业旅游玩出新花样。成都以旧工业厂房为载体,融入文创、演艺等旅游元素,将工业遗产与文旅体验的结合,打造了工业风十足,艺术氛围浓厚的东郊记忆。
农业也“+出新场景”。崇州市成规模种植30万亩彩色油菜,形成大田景观,同时打造“稻田咖啡”“星空民宿”等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花田火锅、花海露营等项目,让游客有丰富的体验。
崇州市通过完善赏花景观平台、绿道、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赏花体验。 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宜宾通过整合生态、红色、科技等特色资源,打造出60个研学基地,并梳理形成“大家国、大名城、大生态、大师路、大智造”产品体系,绘制出一张全域“研学地图”。2024年,该市接待研学旅游7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超4000万元。
宜宾李庄古镇,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们排成一队。 罗顺 摄
百业为“基”
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
相较于“文旅+百业”以文旅为核心延伸产业链的做法,“百业+文旅”则更强调其他产业的主导地位。
将文旅元素融入“百业”的发展战略中,四川各地探索出了更多元化、差异化、协同化的发展路径。
在攀枝花,康养旅游的起点始于“医”与“养”的结合——该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医养结合地方标准9项,开通跨省就医联网直接结算,为来攀旅居老人提供政府公众责任险和健康监测等服务。
此外,攀枝花还组建了气象医学研究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开发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系统,为入攀游客及短期和长期进攀康养人群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些基础上,该市推出了170多个康养旅居点,打造了以普达阳光、红格温泉等代表性康养产业聚集区,以贤家村、昔格达村、迤沙拉村等为代表的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特色村不仅“网红”还“长红”。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攀枝花市常年的康养人数达50万人次。
承载着“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攀枝花,走出了多元化发展路径。 王东 摄
在泸州,文旅是白酒产业链上的一环。作为全国唯一的浓酱双优白酒原产地,泸州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白酒产业园区。
由此延伸出的文旅产业在不断“上新”。
上月,泸州发布酒要会、郎酒龙马酒庄、驭见纳溪·汽车消费公园三个消费地标项目,以“酒文化”为核心,这些项目涵盖了酒店、酒文化体验中心、酒吧岛、酒窖工坊等多元业态。
在泸州,游客观摩古法制酒工艺。 熊嵩 摄
在“百业+文旅”的模式中,“融合”不仅限于文旅产业内部,更多跨越行业、跨越部门的要素需要融合,这无疑给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挑战。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将“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单列一章,从“优化文旅融合资源要素配置”“健全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体制改革,是融合发展“深水区”。
7月28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向阿坝州、汶川县移交卧龙特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职责。
将卧龙特区地方事务移交属地管理,不仅避免了层级冗余、效率不高的问题,也为文旅发展绘出了新的蓝图——汶川县委书记陶钢表示,接下来,将依托都四(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等重大项目,高水平打造山地轨道交旅融合示范区,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熊猫文化等产业,加速形成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正向反馈的发展格局。
在既是保护区,也是景区的海螺沟,顺应户外运动市场的发展,这里创建了“户外运动管理中心+公司+俱乐部”的模式——管理中心下设在文旅局,主要负责户外活动的报备、赛事的组织和风险把控等;公司则负责对接市场、开发产品等;俱乐部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
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户外运动管理开发体系,兼顾了保护、开发与民生改善,为下一步开发更多线路和产品打下了基础。
此外,在省委全会和各市州召开的全会中,“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等被反复提及。
推动国企与民企深化合作,使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或是一个重要趋势。
全会配套印发的《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若干政策》也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旅资产运营管理,组建省级文旅商贸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编制文旅领域税费优惠政策清单等政策。
未来,更多的主体、更灵活的机制等,将为四川文旅与百业的融合发展注入“活水”。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