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8月16日,2025上海书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中。
说起上海书展今年比较热门的展位,除了几个卖爆款图书(如《名侦探柯南:红色的修学旅行》等)的,几个卖爆款文创(如七海制造局的限定版文创等)的,就属乌镇展台最热了。一个旅游推广展区人山人海,这在上海书展过去21届中是绝无仅有的。“破界”正在让书展的边界变得模糊,读者有时甚至都分不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只感觉这里文化盎然。
“这样优惠的套票,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就不是这个价格了。”听到展位店员在推销乌镇门票,读者靳女士心里痒痒的,犹豫再三后她买了票,“毕竟这是上海书展里才有的价格,比网上都要便宜。”今年上海书展在乌镇首设分会场,按照“票根经济”的惯常玩法,凭书展门票可以享受乌镇购票优惠,甚至在书展期间这书展主会场门票还能兑换乌镇分会场景区门票。而书展读者在乌镇日月广场、茅盾纪念堂、木心美术馆、昭明书院、阅读花园五大文化地标打卡拍照,还可收集专属阅读印记。
上海这一边乌镇展台爆棚,乌镇那一边上海书展分会场也是一片火爆。小红书上有关“书展乌镇分会场挤爆”的话题很热,有的读者上午还在上海书展买书,下午已经在乌镇分会场的“乌镇阅读节”上听名家讲座了,硬生生地将过去抽象的所谓“文旅联动”变得如此具体而生动。
当然,既为“联动”,上海书展也给首届乌镇阅读节注入了大量优质阅读资源。阅读节邀请了来自欧洲、拉丁美洲及中国多地的知名作家与学者,包括艾礼凯(英文名)(英国)、陈丹燕、高渊、何袜皮、贾斯明·巴雷亚(外文名)(墨西哥)、孙甘露、小白、叶兆言等。这些作家大多为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嘉宾。
而名家们讨论的话题也相当广泛。“抗战文学的再探讨”到“文学如何让一座城市活起来”,从“拉美文化的滋养与女性生育”到“逃离、迁徙与重塑”等。正如主办方所说,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放眼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共鸣,探讨全球视野下的阅读与文学,让阅读回归生活,让文化切实惠民,让书籍愉悦心灵。”
上海书展给乌镇分会场带去资源,乌镇分会场也将阅读氛围拉满。乌镇景区全域植入70多个阅读空间,从茶楼到染房,从酒店到民宿,从咖啡馆到餐吧,每个角落都藏着书香惊喜,使诗意水乡变为流动的图书馆。文化就这么流动起来,文旅就这么联通起来。
过去很多年间,上海书展的边界是非常清晰的,就在那么固定的几个地方,摆出一堆一堆的书来,销售。但是当今年“乌镇”的招牌在上海书展赫然树立,当年轻人为了一个限定版铜夹文创排起几十米的长队,当售卖饮料小食的摊位亮相展览中心喷水池旁的“阅界夜市”,很多读者都会有一时的恍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
像一个书展,但显然又不是过去的那一个书展。当文旅商体展充分融合的时候,面貌一定会变得模糊,这是一种健康的表现。“上海书展的‘外溢效应’正在大大增强,上海书展正变得‘无处不链接’,和景区链接,和文创链接,和高科技链接,和一切可以链接的领域链接。而其结果就是,上海书展的阅读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并接受,书展变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场域。”多年关注书展的评论人郭庆红对记者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