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小箬故事
陈常飞
小箬景色,四季怡人。那些前代遗留下的古厝装点着小箬山色,在清晨里,在暮色中,一切都显得静谧、美好。小箬“临江境”、湖柄村古渡等处带着几分清逸,也封藏往日印迹,牵系一段浓浓的乡愁。更关键的是,这里曾上演过一出因水繁华,因水兴盛的剧情。
论小箬文化,可归纳为福田四知文化、湖柄牛头山考古文化、尚锦九仙岩道教文化、尚格工艺品文化……此皆小箬历史,亦小箬人文底蕴。而使小箬人啧啧称道的当数“小香港文化”。其实,在福州地区用“小香港”来形容村落的地方有很多,因为一些如今看来“名不见经传”的村落也曾经繁荣过。而这三字对于小箬而言,则名副其实。
▲闽江边的小箬•林龙锦/摄
古代陆上交通道路并不十分完善,假如出行时运量大、路程远,则就相当不便,而水上行船的方式通常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水路就成为地区发展的生命线。而如何利用水道,也成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变。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河渠书》中说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小箬是闽江中下游黄金航道的重要中转站,此得益于水;后又因人员聚集,而使村落逐渐走向兴盛。只是后来历史不断演进,环境发生变化,致使现在到小箬寻古者很难觅见那段繁华踪迹。
▲小箬渡口侯船亭和古榕•程水建/摄
小箬是闽侯县重要的交通节点,著名的小箬驿就在这个地方。
小箬驿是福州地区重要驿站之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实行减驿制度,裁撤小箬驿,但小箬水驿仍在使用。此“千年水驿”是福延路水驿中重要站点,古人经葛崎驿、大濑驿、小箬驿、嵩溪驿等地,就能抵达延平地区,路线全长约250里。小箬驿是重要的驿站,距闽清县东北5里,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研究福州邮驿史的庄勇老师说:“小箬驿承担着接待运送过往军政官员、外交使臣、运送贡品和官物的重要任务。航行过程中,官府驿船要在此停泊,乘船人员要上岸到小箬驿用餐和休憩。次日,再由小箬驿出发,抵达延平嵢峡驿,再经陆路通往省外、京都。”
▲《淳熙三山志》关于小箬记载
▲小箬村石阶• 程水建/摄
小箬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天然良港。当年的小箬驿就在小箬溪口,这在明代王应山《闽都记》等书中皆有记载:“小箬驿在小箬溪口,今废。又大箬,距驿五里,并滨江,多人烟”。
在小箬,留下了许多故事,也留下了文人描摹这方山水的诗句。明代著名诗人谢肇淛夜宿小箬驿时,题《小箬溪》云:“小箬溪边秋水生,野航如叶暮云平。伤心望尽江南路,月满芦花雁一声。”清著名诗人查慎行亦有《小箬驿榕树》存世,诗云:“古驿千年树,蟠根积水涯。细筋坚作骨,新叶嫩如花。绿处阴三亩,枯边画一桠。散材真自幸,翦伐几曾加。”
▲小箬码头
但小箬之水,不独清逸。它更是一条致使村落走向兴盛的“生命线”。
古代的驿道交通直接影响村落盛衰,由于人员聚集,从而加快了村落发展。小箬地区商贸兴盛的原因正是源自于此。这处天然港口曾是上下游船家理想的停泊地。小箬港开埠于唐代,从那时候开始这里就已经开始书写江海贸易篇章。在宋代,小箬有西村和义窑等瓷厂,瓷器由小箬港运出,远销海外。所以有人说宋代小箬港就是福建内陆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之一。据《闽侯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是闽北木材、建窑瓷器南下福州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泉州、厦门港口北上货物的中转站。清代,书院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小箬制作的文房用品几乎占据福州过半市场。小箬福田杨氏族人杨有略曾在小箬码头经营福宣、田墨、芷砚、毛笔,生意遍及福州府大小书院,坊间传其聚财积富如打扫银子一样,故宗亲们号之为“杨畚斗”。历三代积累,后来杨玉衡在文儒坊置宅三进。
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福州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据了解,小箬最繁华时,不足300米的江岸共有6个码头,分别为下埔(湖柄)码头、街垱码头、庙边码头、拦椤湾码头、新街码头、玄帝庙码头。每日靠泊船只多达300多艘,小箬港货物吞吐量日均5000担,客流量3000人以上。
▲曾停靠小箬港的柴船
闽江航运的发展也推动了小箬往返福州的客运和货运业务。当闽江船运出现了木帆船载客时,人们晚发小箬,天亮即到达府城福州。还有很多从事商贸者,夜宿小箬。曾经小箬街上贸易繁盛,商铺林立。旅店客栈、粮行餐馆、金店布庄、钱庄当铺等一应俱全,还有烟酒饼店、食杂货铺、打铁、洗染、医药等店铺,多达130多家。一说,小箬村有张、陈、谢、李、胡、林等30多个姓氏村民,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外来人口”。可能他们当时到此处经商,最后定居小箬。这一点应当也是小箬“小香港”历史的一个“遗留”。
▲小箬礼饼制作•张卫纯/摄
在小箬临江境庙宇边有一段石板路,石色斑驳。
那是被无数“甲哥”用脚磨出来的路。所谓甲哥,是当年的“苦力”,因身穿马甲,故名。他们受雇于人,从事货物装卸、搬运等工作。庙宇的周围,依然清幽如故,附近的村民也在此寄寓了一颗虔诚、崇敬的心。同时,当村民走近那里,或许可以怀想当时。当他们望着那片水域,想必也都会联想起当时熙熙攘攘的码头。我想,所有与“小香港”有关的遗存,都成为今人与历史之间沟通的媒介,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小香港”的过去可以有机会洞悉隐微,可以感受、触摸。只是一些印记以及即将被时间淡忘的故事,需要细细考证,慢慢追寻。
▲“甲哥”物件•林龙锦/摄
今年初,当我进入村落调研,村人和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小香港”历史,或许在他们心中这是最引以为豪的,在他们的重复描述中,我也对小箬曾经的历史从陌生渐至清晰,从最初对这段过往的漫不经心,而兴发感叹。对于小箬“小香港”,此前有关媒体也作了报道。近日,类似的新闻再上“热榜”,那篇《来闽侯这个山水古村落,聆听江风与历史的私语》也再次将这段故事呈现在人们眼前。文中一段描写大抵总结了小箬人对“小香港”的印象与记忆:
鼎盛时码头上灯火彻夜通明,货船桅杆如林,连江水都被映成流动的金带。可以想象,清晨,挑夫们踩着露水将竹编货箱搬运上船,木轮车碾过青石板的吱呀声与铜铃声此起彼伏。正午,茶商与盐贩在榕树下用竹筹记账,茶香与江风在空气中缠绕。入夜,船工们在油灯下修补渔网,码头边的酒肆飘出米酒的醇香。
▲俯瞰小箬村•林龙锦/摄
令人遗憾的是,后来小箬街消散在一场洪水中,时在1998年。今只能通过前人诗文记载,怀想当时生活影迹。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卓启书擅诗,其《小箬随笔》中的诗描绘了小箬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他曾作有《小箬街道》,诗云:“曲尺形成街合掌,乡南社北紧相连。江边最得鱼虾美,山上新来菰筍鲜。”“江边日落晚风凉,泅水湔衣下钓忙。店里居家兼作市,柜头掏秤半诸娘。”这是对老街的真实写照。
▲卓启书《小箬随笔》书影
小箬乡之名,也是历史的延续,且与这片水密切相关。在乡中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小箬遍生箬竹,先民使用箬叶作为搭建棚屋的材料,并以竹节隔断作为屋顶。后来常在此停靠的船家也利用多余的船篷在岸上搭盖篷房,以供“歇脚”和储存货物,久之形成一片棚户区……
(作者系福州市政协文史委编辑、鼓楼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者:陈常飞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网络
编辑:林丹 吴梓航 校对:李雯珺 林丹 审核:王立强 陈燕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