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图源:央视网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除了热门景点,各地爆火的科技馆也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打卡地,成为中小学生探秘科学、解锁好奇、点燃梦想的活力课堂。
详情点击>>
科学实验引来“哇”声一片!多彩科技游成顶流 “沉浸式”上天入海解锁新知识
全国首个科普月未到,但科技馆已经“爆火”一片,成了这个暑期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我在一个星期内也两度参观附近的湿地博物馆,有切身感受。这个现象精准击中了当下社会、教育和家庭需求的交汇点,背后折射出几个深刻的转变。
一是教育理念的升级,从“看风景”到“探奥秘”。家长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打卡式”旅游,更渴望让孩子在玩乐中获得有深度、有启发的体验,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科技馆提供了沉浸式、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奇妙现象,完美契合了“寓教于乐”的需求。
二是“研学游”需求的集中爆发。暑期是“研学旅行”的黄金期。科技馆作为优质、安全、内容丰富的研学目的地,自然成为学校、机构和家庭的首选。它不仅能满足学校布置的实践任务(如科学报告、观察日记),更能提供远超课堂的真实体验,激发内生学习动力。前不久,省科普联合会下属研学团队组织的青少年跨国研学,甚受青睐。
三是科技魅力与时代脉搏共振。当今社会处于科技爆炸式发展的时代,科技馆作为前沿科技的展示窗口和科普基地,孩子们能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力量和未来趋势。那些炫酷的互动装置,特别是航天、深海、机器人等各种模拟体验,很能满足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四是性价比与舒适度的双重考量。相比户外景点可能面临的酷暑、拥挤和高昂费用,科技馆通常提供室内舒适的环境、相对可控的人流以及性价比更高的门票(很多免费)。对于上班族家庭来说,这是一个能让孩子玩得投入、学得开心,家长也相对省心的选择。
五是社交属性与“打卡”文化。科技馆新奇有趣的展项和场景,天然具备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分享价值,符合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分享的需求。而同学小伙伴相约一起去科技馆探索,也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交活动。
在火爆背后,我也感受到某些挑战,有些期待。
——如何提高承载能力?面对激增的客流,科技馆如何在保障参观体验,包括减少排队、降低拥挤度和安全的同时,维持展品良好运行是个考验。需要更科学的预约分流、导览服务和设施维护。
——内容如何及时更新?要保持持续的吸引力,科技馆需要不断更新展项,紧跟科技前沿,避免内容陈旧。引入更多临时展览、科学表演、工作坊等活动是方向。
——如何增强深度体验?避免走马观花。如何设计更多引导孩子深度思考、动手实践、提出问题的环节,而不仅仅是“按按钮”,需要持续探索。讲解员、志愿者和互动课程的质量至关重要,这方面还是一个缺陷,大有提升空间。
——普惠性如何进一步扩大?资源能否惠及更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需要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发展更多区域性、社区性科技馆或流动科普设施。
科技馆在暑期的“顶流”现象,是社会重视科学素养、家庭教育投资转向、体验式学习兴起以及科技时代魅力共同使然。科技馆应当成为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培养创新精神的“第二课堂”和“活力课堂”。在这种可喜信号前面,期待科技馆能不断创新改革自我进化,以承载起更多孩子的探索热情,让这份“科学热”不仅仅停留在暑期,更能点燃他们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这里做个公益广告,从今天开始,连续十天,首届乌镇青少年科技嘉年华将在浙江桐乡乌镇盛大启幕。这是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与桐乡市合作开展的集青少年科教、研学和参与竞赛于一体的一个尝试性实验,期待大家关注和参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