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最近的避暑地在哪?不在高山,也不在海滨,而是城市地下。
今夏的热浪来得格外不讲理。重庆、武汉、西安、杭州、石家庄,纷纷冲上40℃。人们扎堆奔向“避暑小城”, 却忽略了脚下那些低调又凉爽的去处——防空洞——恒温20℃左右,不开空调也能凉快一整天。
(图/社交平台截图)
这些原本为战备而建的地下空间,如今开出火锅店、咖啡馆、展览空间,也成了社区老人打牌乘凉、孩子打球、年轻人看展的清凉据点。当高温昼夜盘踞城市,地下反倒成了城市夏天最自在的出口。
让我们走进地下,看看防空洞如何“卷”翻大城市的夏天。
暑热限定,主打20℃的温差
这几年,只要一入夏,就有城市打开暑热限定的“防空洞纳凉地图”。
在杭州四牌楼,防空洞变成了城市生活小站。进门先是凉气扑面,再往里走,电视、Wi-Fi、饮水机、理发角应有尽有。墙上保留了老照片和复古标语,拍照打卡也出片。另一处西山公园东门旁的防空洞里还办起了摄影展,用艺术语言带观众穿山而过,注视过往。
在武汉,蛇山防空洞就藏在游人如织的黄鹤楼脚下。这里以前是仓库,后来做游戏厅,现在换上了一溜乒乓球桌,成了市民纳凉点。厕所干净,网络满格,热得难受时,随时可以进去坐坐。
武汉市民在蛇山人防工程纳凉点内打乒乓球。(图/视觉中国/中新社记者张畅)
西安开放了3处人防纳凉中心,把防空洞变成长条形的避暑空间。纬二街纳凉中心布置洋气,有大人聊天用的咖啡馆,也有小朋友写作业的矮桌椅。这些纳凉中心的墙上都贴着提示:“自备衣物,以防感冒。” 到防空洞里避暑,就怕人们凉快过头。
防空洞不只凉快,还越来越“卷”。
石家庄通山工程直接变成一个“地下游乐园”,面积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外面热浪滚滚,里面凉风习习,小朋友能坐小火车穿过昔日的战备长廊,还能玩模拟足球、模拟篮球、皮影戏等互动游戏,20多个项目随便选。
想吃点热的,可以在洞里点火锅鸡;想搞点浪漫,还有西餐厅烛光晚餐。餐厅老板说,这里恒温恒湿,藏酒特别合适。
人们在石家庄市人防通山工程内体验全息体感投影。(图/视觉中国)
不过,人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防空洞大多挖在岩体或土层下,通风排湿不畅,容易闷且湿度积聚,对气味敏感的人甚至能闻到一股霉味。
一些城市在改造人防设施为避暑纳凉点时,已着力改善这些问题。西安的纳凉中心配备多台抽湿机,碰上下雨天直接闭门,避免湿气过多引起不适。石家庄的通山工程避暑纳凉点则利用起原有的进风机房,结合现代新风系统,实现每小时洞内空气循环更新。
市民在石家庄市人防通山工程内品尝特色美食。(图/视觉中国)
如果说纳凉在市内是刚需,那防空洞正在把这件事做得更人性化。它不再只是“备战的地下”,也成了城市最凉快的一角。
那些年挖下的洞,如今都变了样
相比“暑期限定”的纳凉点,重庆的防空洞更像是常驻地下一层的城市生活。重庆10号线红土地地铁站附近,有一座背篓菜市场。它藏在百米长的防空洞里,每周六上午开市,风雨无阻。
周六上午,背篓菜市场里热闹非凡。(图/视觉中国)
菜农凌晨四五点从郊区搭城轨进城,把自家的瓜果蔬菜,一篓篓背进市里。起初他们在城市“打游击”,后来才有了这块固定的“地下摊位”。对菜农来说,这里不怕晒、不怕雨,太巴适了;对居民来说,菜新鲜、便宜,还有人情味。于是,山城地面之下也多了一个温暖的烟火角落。
重庆石船镇的菜农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前往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图/视觉中国)
在四川美术学院附近,还有一间开在防空洞里的军哥书屋。外面是巨幅“时代少年”涂鸦墙,里面是重庆记忆的延长线:旧门牌、老电脑、洋瓷杯……书架沿洞体延伸,按区县分类摆了两万多册本地历史书。人们坐在长桌前,或喝茶看书,或创作涂鸦,静静待上半天。
防空洞散落在山城各个角落,既藏着日常,也藏着历史。顺着较场口闹市的台阶往下,是设在防空洞里的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1941年6月5日,日军狂轰滥炸,数千民众涌入防空隧道避难,引发严重踩踏,造成两千多人死亡。
在鹅公岩立交桥下,重庆建川博物馆也开在防空洞里。原址是抗战时期汉阳兵工厂西迁重庆旧址,现存51座防空洞群,展出大量抗战兵器和工业遗存。在多层立交与高楼之间,这片地底空间重现了山城曾是兵工重镇的历史。
重庆建川博物馆。(图/视觉中国)
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侵华日军对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轰炸。没有制空权,军民只能挖洞躲炸弹。到1942年,全市已修建大小防空洞千余处,山体被一铁锹一铁锹挖出密密麻麻的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防空体系延续建设。到了20世纪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成为全国口号。重庆岩层稳定,天然适合打洞。“三线建设”时期,更是被列为重点布局区域,军工、科研项目大量迁入。
其中,最特殊的是重庆涪陵的816工程。
重庆816核工程中,原反应堆所在位置。(图/视觉中国)
它不是民防工程,而是曾经的“国家机密”。从1966年起,6万多名建设者在乌江边的山体里,挖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核工厂洞体厂。主反应堆大厅高79米,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能容下整套核燃料生产系统。
工程建设了17年,最终在完工前宣布停工。设备被拆走,洞体封闭,尘封了近20年才对外解密。现在,游客可以进洞参观,看到厚重的防爆门、未完成的操作台、核反应堆底座和2000多个控制表盘。
重庆涪陵816工程景区。(图/视觉中国)
从“816工程”回看重庆散布的人防工程,这些防空洞见证了我们曾经如何活着,又成为铭记历史的丰碑。它们曾是生死之间的安全边界,如今成了城市地表之下的生活备份。
城市地下,挖出新的宝藏空间
进入和平年代后,曾经为了备战而建的地下空间,被一度搁置、尘封、遗忘。受财力、人力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各处防空洞修建的水平和规模不一。经过数十年的变迁,旧式防空洞常被改造成地下停车场。
直到这些年,随着高温频现、城市用地紧张,曾经关锁起来的防空洞,才慢慢被重新看见。越来越多城市开始盘点地下空间,发现这些“过剩”的防护结构,其实是城市为极端状况提前预留的备用方案。
人们对城市的想象,也不再只停留在地面之上。北京把旧防空洞改造成安全教育基地、非遗展馆、小型博物馆,墙上还保留着“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孩子们在模拟地震舱里学习逃生,大人们在志愿课堂学包扎、打绳结。一些老小区还用防空洞改出智能储物间,扫码开门,低价租用,解决“家里放不下”的难题。
北京前门社区博物馆,前身是早期人防工程的一部分。(图/视觉中国)
苏州、徐州则把防空工程接入地铁与商业区,统一规划停车、餐饮、仓储、养老、青少年活动空间,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地下版本。
上海的做法更前沿。普陀区桃浦中央绿地把人防工程改造成一座地下体育公园,建造出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块奥林匹克标准冰面。这里滑冰、游泳、篮球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上面是绿地公园,下面是功能场馆,地上地下连成一体。
桃浦中央绿地下面别有洞天。(图/视觉中国)
在极端高温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它们是天然的避暑场所;在极端事件频发的城市,它们可以是备灾节点、冷源基地、地下疏散线;在城市空间愈发稀缺的时候,它们甚至可以承担部分公共服务的功能。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这些原本为“最坏时刻”准备的空间,恰好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
参考资料:
[1]河北新闻网,人防工程纳凉点 夏季避暑好去处,2025-07-14
[2]上海普陀,地下体育公园:人防工程的新面貌,2024-08-29
[3]上饶国防动员,遍布全国的防空洞如今成为纳凉点,当年是在什么形势下修建的,2022-01-03
[4]央视新闻,军事绝密!埋藏地下50年,这个工程重见世人,2019-12-16
作者 | 晓洋
编辑 | 曾宝气
运营 | 七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