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有9位中将牺牲,随后追封上将。其中,张自忠在牺牲前就已经是“准上将”了,所以,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盟军阵亡的最高将领。能够来到将军牺牲的地方凭吊,很有意义。
自北京出发后,我沿大广高速一路南下。这条路我非常熟悉,无论从漠河返回北京,还是从北京前往三亚,走的都是它。
时常被问:你怎么能做到一个人开那么远而不累?
我也不知道,天生的吧。从北京驾车去西藏,有好几回都是一口气把车开过二郎山,在海拔3400米的新都桥住宿。当然,也不是真的一直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服务区歇会儿。
跑长途时,只要路况好,我都会用巡航,把时速定在120公里,既能防止超速被罚,又能让腿脚轻松一些。
这辆海马S7在动力、油耗和续航方面的表现,即使搁在今天——2025年,跟混动、增程相比,恐怕也毫不逊色。其中,时速120公里时,发动机转速约2500转/分钟,车子跑得很轻快,噪音很低,令人感到很舒服。
就这样,舒舒服服地,来到河南境内,因为前一天睡的少,不想让自己太劳累,途经南阳时,下高速进市区,找了家旅馆,歇息了。从家算起,这一天跑了985公里,高速费400元。
选择在南阳过夜,是想借机看看它的古迹——周朝时的楚长城、张衡墓、张仲景墓和卧龙岗。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南阳石桥镇人,是位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发行了张衡像和地动仪的邮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太阳系中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他的墓,在市区北侧,原本被农田包围,如今已经很好地保护起来。
南阳市区的南边儿,是张仲景的墓,他被后人尊为“医圣”,所以墓地也叫医圣祠。张仲景最为主要的成就,是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方书的鼻祖,与《黄帝内经》等并称“中医四大经典”。
南阳市区的西边儿是卧龙岗,土丘低矮但名气很大。据说,诸葛亮8岁丧父后,随叔父从山东老家来到湖北,16岁叔父又去世了,成为孤儿的诸葛亮,在卧龙岗以种田为生(也有人认为是襄阳的古隆中),后来被刘备看中,三顾茅庐之后,出任蜀国宰相。
把刚才看的3个地方串在一起,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张衡墓碑上的头衔是尚书,不是科学家。在当地,您问张衡墓在哪,人家很可能说不知道,因为当地人都把它叫尚书坟。事实上,张衡是否当过尚书,还有疑问。
张仲景的墓碑上,太守的头衔位于医圣之上——太守搁在今天,充其量是个地级市的市长,而一位名医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市长,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能当市长的人多极了,不值钱;能当名医的人,寥寥无几,非常珍贵。
至于卧龙岗,占地庞大,气度非凡。我相信,当年一个20岁左右、没什么经济来源的年轻人,无论耕种的田地,还是居住的屋舍,一定不会如此气派。如今所见的这些,都是后人供奉的。
诸葛亮不过是个政客,为什么要供奉他呢?
神话政客,是一些人很乐意做的事儿,似乎山呼万岁很过瘾,心甘情愿当奴才,当得还挺开心。不像有些国家的人们,什么事儿都把自己搁在前面,就是总统来了也没戏,在他们的眼里,总统就是个公仆,而且是靠自己缴纳的税款才能生存的公仆。
想改吗?有点儿难。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千年之久的文化。有人就是喜欢把官员放在第一位,而那些真正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们——科学家、医学家、工程师,往往被忽视。
唐师曾在《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中写道:环顾四周,机场不大但古朴可爱,原色木板墙上挂着阔不盈尺的小镜框,里面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为本地做出过各类贡献的普通人。从农夫、医生、教师、神父到看林人,惟独没有权倾一时的政客、翻天覆地的革命家和杀人如麻的将军……
从卧龙岗出来,回到市区,很快发现,前后左右任何一个方向,随时都可能窜出一辆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在这种环境中驾驶,需加倍小心。记得我当时还庆幸自己生活在北京,没有这样的景色,万万没想到,最近几年,北京街头也变成了这样,甚至还超越了。
倒下的是一座山
从南阳往南,不久进入湖北,经过襄阳,沿218省道往东再往南,来到宜城市新街乡罗屋村。村很小,看上去人烟不多,村子以北,是几道东西走向的山梁,山不高,有条水泥路,通往山顶。从南阳到这儿,行车190公里。
在这组山梁当中,有座山叫长山,张自忠将军就是在这里牺牲的。
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曾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25岁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8年后升至团长。那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张自忠奉命率队驻守丰台,从英军手中,把丰台车站夺了回来。
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中原大战,张自忠升任师长,结果冯玉祥输给蒋介石,西北军从此改编成29军,军长宋哲元,张自忠是38师师长。这支29军,就是挥舞着大刀、冲向日军阵地,取得长城抗战中,喜峰口、罗文峪胜利的29军,也是在七七事变中,抵抗日军的29军。
1936年,张自忠兼任天津市长。七七事变期间,张自忠与日本人周旋,试图和平解决,被舆论指责为“汉奸”。
七七事变后,38师扩编为59军,在1938年上半年的徐州会战中,59军击退日军对台儿庄的增援,保障了“台儿庄大捷”。
1938年10月,第一集团军改编为第33集团军,张自忠任总司令,驻扎鄂北,参加了武汉会战、随枣战役和冬季攻势,其中,在后两场战役中战绩辉煌,蒋介石评价:“冬季攻势以张自忠主持之襄东战场收获最为可贵,实为各战场之模范。”
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发现自己身陷泥潭,渴望求和,但损失了半壁江山的民国政府不接受。为切断长江航线,日本在1940年发动了枣宜会战。张自忠率军迎敌,日军根据电台侦测出司令部的方位,最终将集团军司令部包围。
据日方资料,1940年5月16日下午16时,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第一个冲到中国军队阵地前。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跟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
这位军官就是张自忠将军。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了参谋和副官等8人。
第2年的5月16日,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立起了一座纪念碑。
张自忠将军殉国后,38师师长黄维刚率领敢死队夜袭,抢回将军遗体。随后运往战时首都重庆安葬。据说,途经宜昌时,10万军民出动恭送,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群众无人躲避,日军飞机居然没投弹。
1940年5月28日,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蒋介石等人在码头迎灵。当天下午举行祭奠仪式,蒋介石主祭,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张自忠的勋绩。
随后,张自忠被安葬在重庆雨台山,后更名为梅花山。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为纪念张自忠将军,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设立张自忠路。
张自忠将军牺牲后的长山脚下,还有同难官兵公墓。但我在现场没看到原碑,只有2块1991年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有9位中将牺牲在战场,其中,集团军总司令2位,军长3位,副军长1为,师长3位,牺牲后均追赠上将军衔。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上将(除张自忠外均为追赠) | ||||
姓名 | 牺牲时军衔/职务 | 牺牲时间 | 牺牲地点 | 墓地 |
张自忠 | 33集团军上将衔中将总司令 | 40年5月16日 | 湖北宜城 | 重庆梅花山 |
李家钰 | 36集团军中将总司令 | 44年5月21日 | 河南陕县 | 成都双楠街道 |
郝梦龄 | 9军中将军长 | 37年10月16日 | 山西忻口 | 武汉伏虎山 |
陈安宝 | 29军中将军长 | 39年5月6日 | 江西南昌 | 浙江黄岩路桥区 |
唐淮源 | 3军中将军长 | 41年5月12日 | 山西夏县 | 云南玉溪江川 |
佟麟阁 | 29军中将副军长 | 37年7月28日 | 北京南苑 | 北京香山 |
赵登禹 | 29军132师中将师长 | 37年7月28日 | 北京南苑 | 北京宛平城 |
王铭章 | 41军122师中将师长 | 38年3月17日 | 山东滕县 | 成都新都区 |
饶国华 | 川军第145师中将师长 | 37年12月1日 | 安徽广德 | 四川资阳雁江区 |
离开张将军的牺牲地,我往宜城走去,当晚在市区过夜。
下篇游记预告:感受抗战之二。
离开宜城之后,我用了2天时间,先去石牌,再去常德。在抗日战争中,这两个地方都爆发过大战,均为我国获胜。所以,人们把这两场战斗,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