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福建大山里的古村落,今天来到福安市潭头镇,沿着武陵溪探寻溪边的千年古村。一到村口首先被一棵巨型老榕树吸引,树冠遮天蔽日,树干从根部分出了五六根分支,弯弯曲曲地自然生长,树下的古树名木铭牌上写着树龄已超过600年。
古榕树旁边立着一块奇石,上面刻着红色大字“棠溪”,这座古村落叫棠溪村,曾用名棠濑。棠溪村的历史和旁边的榕树一样,已有六百余年,大约始于元末明初。
大榕树另一边一条小河由北向南绕村而过,名曰“武陵溪”,溪水清澈,缓缓流淌,蓝天白云和对岸山上的竹林、树木倒映水面,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溪边的小路往里走就进入棠溪古村,每向前三五十步,就能看到一棵大榕树,依次排列,共有九棵古榕树,在武陵溪边生长六百年,九棵树都是同一时期种植的,树干粗细,树冠大小都差不多,虬枝苍劲,华盖如荫,它们是棠溪村的标志。
为啥会有九棵大榕树?据传棠溪建村六百多年来有郑、陈、郭、周、吴、王、林、潘、李、阮、叶、曾、高、魏、刘、彭、罗、张、占等三十多个姓氏家族,人口众多,大家都能和睦相处,溪边的古榕是其中的九大家族种下的风水树。
这一点棠溪村倒是有些不同寻常,一般历史悠久的古村姓氏都很少,大部分只有一两个姓氏,都是由一个家族发展成一个村,棠溪村居然有那么多姓氏。其实和地理位置有关系,村子旁边的武陵溪是交溪的支流,交溪向北通浙江,向南汇入东海。
古榕树旁边是棠溪村的古码头,明清时期闽浙地区独特的如半剖橄榄核型的“溪遛船”顺着交溪逆流而上,会在棠溪停驻休息补充物资。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棠溪村便成了武陵溪沿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商贸发达,人员来往频繁,有些经商的人就在棠溪定居下来,所以就有了几十个不同姓氏。村里的九条古街、九条古巷、九个古井和九级坎都证明了棠溪村曾经是一座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的“商贸重镇”。
古街两旁成排的店铺以前曾是客栈、饭馆、酒肆...如今门窗已显斑驳,街巷变得冷清,棠溪曾经的繁荣成了历史记忆。曲折幽深的古巷串起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有砖石砌成的豪宅,也有古朴的土楼,有些是精致的木制阁楼。
“大户”家拥有高耸的围墙,和气派庄严的门楼,精雕细刻,彰显财富和地位。后巷大厝的前门连着前巷大厝的后门,户户相通,数百年来村里人保持着相敬如宾、纯朴和谐的民风。
古巷中这座大厝厅堂上挂着“风高钟郝”的牌匾,主人是光绪年间的武举人,牌匾为福宁知府所赐。已经褪色的对联虽然很陈旧,却能看出写对联的人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可见棠溪人至今依然传承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座棠溪学校大门经过翻新了,其实是棠溪村一所百年老校,曾培养出多位杰出人才。上世纪三十年代共和国的第一代少将黄烽将军曾在此任教,他是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的原型。
古民居随处可见寓意深刻的砖雕石雕,门窗上精美的木雕图案凝聚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数十栋古民居都是珍贵的建筑艺术品,凭借这些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棠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榕、古街、古井、古民居、古廊桥,不止棠溪村,武陵溪边闽浙两省间的古官道上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还有很多,这是一条值得寻古访幽的武陵溪文旅线路。
交通提示:福安市区往北约20公里,沿武陵溪自驾即可,一路好山、好水、古村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