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孔桥景区坐落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因一座名为“小七孔”的古桥而得名。
这座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曾是黔南通往广西的商旅要道,横跨在响水河上。桥长25米,宽1.8米,高4米。桥首原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修碑》,记载着筑桥的功德;另一块是《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的联句,字里行间藏着对桥的长久祈愿。因桥腹有七个孔,便得了“小七孔古桥”这个亲切的俗称。
小七孔景区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宝石”。它处在北纬25°,这条纬度带大多是荒漠,唯独这里是生机盎然的绿洲——森林覆盖率达80%,湿度高达96%,空气中的负离子能达到每立方厘米6.9万个,深吸一口,满是草木的清新。
景区里,山、水、洞、林、瀑、湖、石交相辉映。我们先到的是卧龙潭瀑布。这处瀑布由拦河坝造就,瀑顶如弯弓般呈弧形,让人想起世界闻名的伊瓜苏大瀑布,只是气势和水量要柔和许多。瀑布下,潭水幽深。几个年轻人正划着橡皮船漂游,随波逐流的模样,倒有几分吴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在。
卧龙潭的水极深,呈现出浓郁的蓝绿色,比岸边植被的色彩还要厚重几分。我和同伴正猜测是不是水深才造就了这颜色,恰巧一位导游带着团经过,听到她说:小七孔属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经长期溶蚀,让水里藏了不少钙、镁等矿物质离子,水的硬度也因此增加。阳光照进来时,红、黄等长波光线容易被吸收,蓝、绿等短波却会被散射或反射,其中绿光最易被肉眼捕捉,水色自然就偏绿了。
我和同伴相视一笑,都为这“蹭”来的知识开心。联想起前年在西北青甘线见过的盐湖,那片绿色的湖水,或许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在卧龙潭稍作停留,我们便继续往前赶。前方就是翠谷湖瀑布了。只见水流先顺着山势奔涌而下,行至半腰,被岩石一拦,顺势分成三股,活像多头同身的白龙,翻腾着往下冲。瀑布扎进水潭,溅起的水花四散开来,余流蜿蜒着汇入湿地。不少穿洞洞鞋的游客,早就忍不住踩进浅滩,要和这清凉来个亲密接触。
我却忽然生出个念头:这瀑布会不会是人造的?会不会是近来才开始放水的?先前见过的瀑布,流经之处多是滑腻的青苔,石上往往带着被水流磨洗的痕迹;可这里的瀑布下方,竟长着茂盛的树木,和周围的植被一模一样。
有了这样的疑惑,刚刚还兴冲冲想拍照的劲儿,一下子就淡了,竟有种受了欺骗的怅然。导游说,卧龙潭瀑布是人造的,翠谷湖瀑布是自然形成的,可为什么假的更似真的,真的反倒像假的呢?
继续往前走,便是68级跌水瀑布。这才是真正的瀑布啊,它们旺盛的生命力足以睥睨我见过的所有瀑布。你看,无数水流排着队,整齐地奔跑着,像舞台上扯起的白练;遇到岩石,水们便纵身跃起,白练瞬间翻腾出浪的形态,舞动着,飞溅着。有时,它们节奏舒缓,随山势散开,白练变得薄而轻,如轻纱般飘逸;有时又互相拉扯着、拥挤着,从高处一跃而下,轰然作响,像到了故事的高潮,透着凛然的正气与勇气……
瀑布奔跑的尽头,是碧绿的潭水。潭水幽深,静静迎接着一路奔涌而来的瀑布,温柔地将它们拥入怀抱。于是,所有的水都像回到了家的港湾,变得安静而柔和。
我站在小七孔桥上,望着这瀑布、这深潭,心也如水般柔软、宁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