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7月,是一场自然馈赠与人文创新的双向奔赴。凌晨4点,峨眉山清音阁步道。蜿蜒的山路上,头灯串联成流动的星河。日均2000名游客正用脚步丈量这座千年名山,12小时徒步里程超50公里。今年7月,峨眉山徒步游客量首破6万人次,同比激增110.55%。而在金顶,一架无人机掠过云海,将矿泉水精准投送至半山补给站;步道旁,年轻人穿着外骨骼机甲轻松跨越石阶。这一幕幕科幻场景,是峨眉山凭“凉资源”撬动“热经济”的缩影。
于铁成/文
烈日灼身,到峨眉山避暑,只因山上自然凉?NO!NO!NO!只有自然凉是远远不够的。峨眉山景区打造“21.6℃恒温氧吧”,整出了“六度避暑空间”的大活儿。啥六度空间?一句话就是海拔、温度、湿度、负氧离子浓度、体感舒适度、交通便捷度。这是个概念,但是科学概念,是结合峨眉山的多元文化和资源而来。

峨眉山,玩的是生态禀赋的科学转化。垂直温差调控:依托3099米高差与94%森林覆盖率,景区首创“六度避暑空间”——从海拔梯度、恒温21.6℃、湿度调节到负氧离子浓度,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可量化的消费体验;全时场景链:白天“金顶观星河”拍云海剪影,午后“雪芽茶山冷泡茶”消暑,夜间“红珠温泉夜泡”驱寒,形成“昼游夜憩”闭环。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延至2.3天,二次消费贡献率提升31%。

今年7月,峨眉山徒步经济爆发了,首破6万人次,这里面其实是有逻辑可循的。在铁成看来,徒步游客暴增背后,是峨眉山景区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低空物流网:50公里步道实现无人机物资全覆盖,为寺院、商户、徒步客输送补给,解决“负重登山”痛点;科技减负革命:外骨骼装备租赁服务让老年游客登顶率提升40%,昔日“望山兴叹”变为“轻松征服”。

传统概念的游峨眉山,不外乎报国寺逛一逛,万年寺打个卡,金顶上拍个照,深度玩家最多提前住一夜等待看日出,至于观赏佛光什么 的,还得看缘分。这样的玩法,全国名山大川都差不多,峨眉山与别的山没啥两样。于是,景区有了新想法,用年轻化运营激活千年IP。

举个栗子,活动设计的“网感”爆破。研学秒杀战:“Meet那些叫‘峨眉’的生命”生态课每周三开放预约,50个名额常被30秒抢空。西安游客刘女士“二刷”失败后直言:“比演唱会票还难抢!”武侠元宇宙:“Meet江湖”风云榜评选吸引汉服党擂台比剑,个个都想化身凌云。

年轻化运营还不止如此。如今00后甚至10后年轻游客占比已经超50%,景区精准戳中其社交需求。
“峨Meet福,治愈一夏”徒步登山,从“小小峨眉山,轻松拿捏”徒步打卡,到倡导绿色的“拾光峨眉”环保行动,再到充满武侠情怀的“Meet江湖”风云榜评选,浪漫的“MeetUnderStars·峨眉星空Party”,千年名山散发“年轻活力”。

让游客耍开心耍舒服,景区服务也拿出“硬功夫”。 指挥中心通过热力图预判拥堵,自动触发分流方案。今夏未发生超过30分钟排队事件。免费发放矿泉水、防暑药包,成都游客李先生告诉“魅力乐山”“连湿巾都备了冰镇款!”

但7月,并不是终点。峨眉山的未来赛道,或将从避暑胜地到生活方式输出地。峨眉山的野心也远不止暑期。眼下已经进入8月中旬,距离暑假收尾越来越近,而峨眉山的秋季攻势已经展开:峨眉山秋季徒步活动、“峨眉山里有个峨眉派”非遗活动、峨眉山越野挑战赛(秋季赛)、峨眉山冰雪温泉季等,都已经在路上。
自然的凉意终会消退,创新的热忱永不降温。当日均2000人用脚步丈量峨眉的勇气,遇见无人机投送的冰镇矿泉水;当千年禅意碰撞电子乐,在星空下共振——这座名山已悄然完成从观光目的地到生活方式提供者的跃迁。凉是天赋,热是选择,而峨眉山的选择是:让每片绿叶都承载想象力,让每级台阶都通往新可能。#城市观察员##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分享城市新鲜事##乐山##乐山头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