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沧桑的东莞石龙镇中山公园即将迎来新生。近日,由东莞城工集团承建的东莞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太平路口东侧片区改造工程(下称“太平路口东侧片区改造工程”)已完成95%,这座承载着几代东莞人记忆的城市地标,预计将于8月底以全新面貌向市民开放。
为百年古园做“微型手术”
走进中山公园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对最后一段亲水平台进行铺装。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公园保存着许多革命历史旧迹,不仅是东莞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更珍藏着孙中山、周恩来等革命先驱的红色记忆。
中山公园于1985年、1999年、2003年、2014年、2019年分别进行了升级改造,公园水陆面积从原来的3000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3.2万平方米。在一次次“进化”中,公园的景观配置及功能愈发成熟多元,逐渐成长为集红色教育、文化传承、文艺展示、休闲娱乐、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今年1月起,作为东莞石龙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的“首开区”,占地面积27477平方米的太平路口东侧片区改造工程动工,主要对中山公园区域实施排水管网升级、地面铺装翻新、照明灯具升级、栏杆修缮更换、池塘水生态提升、标识标牌更新,儿童及运动设施改造、建构筑物维护等系统性更新工程。
“我们对待这个项目就像对待珍贵文物一样,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要反复推敲。”项目负责人张波站在一棵百年榕树下介绍,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进行升级改造。
园内的几棵百年古树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在动工前,我们先用地质雷达扫描根系分布,开挖时发现树根就立即请古树专家现场指导,采用人工浅挖的工艺,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小心翼翼地避开每一处根系,最大程度上保证古树不受到影响和伤害。”张波介绍。截至目前,公园内没有任何一棵古树因施工受损。
以工匠技术护“城市记忆”
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特别注重听取居民意见。“中山公园是几代石龙人的儿时记忆,为了更好地‘复刻’记忆,在施工前我们专门走访了周边社区,收集到了很多建议。”张波表示,施工团队也将收集到的诉求和意见反馈给设计师,让公园的改造可以更好地回应民生诉求。
漫步在脚下的青石板路,与一旁的骑楼风格相映成趣,张波指着新铺的路面介绍:“公园是周边居民休闲纳凉、散步闲谈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大家的日常期待。”
他进一步解释,经过参建各方反复沟通、达成共识后,最终选定了规格为200×200×60mm的小尺寸青石板。“别看石板规格小,铺装时的讲究却更多——每一块石板的平整度、路面的坡度把控,还有石板间的拼接缝隙,都得反复校准。”正是这份细致,才能确保日后雨天不积水,行人走在上面平稳舒适,无需担心磕绊。
城工集团董事长阳凤萍在石龙项目着重对地面石材铺贴样板工艺进行专项指导。
公园的池塘改造也是一大亮点。在池塘淤泥的处理上,施工团队专门引进“高压水冲配合泥浆罐车抽运”的环保工艺,既保护了周边历史建筑,又实现了高效清洁。水系改造上,施工团队运用了先进的“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池塘水体进行活化整治,丰富水生植物群落,让原本易浑浊的池塘重现清澈。
公园内的双龙壁、门楼等历史建筑也得到精心修缮。位于公园正门入口处的双龙壁,过去是石龙人在重要纪念日或难得团聚时的地标性拍摄打卡地,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身影。“我们在改造时也保留了这份记忆,并将其焕新,让这份回忆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张波表示。此外,对于木质结构的门楼,施工团队也进行了加固,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还原门楼的原貌。
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公园也注入了诸多符合市民需求的元素,沿岸新建的亲水步道蜿蜒近百米,步道旁的落羽杉挺拔而立,新建的篮球场宽敞明亮,未来将成为市民休闲运动、打卡的新去处。
中山公园的变迁见证着东莞及石龙的发展历程,使其成为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城市“气质”,提高城市“品质”的有效窗口。在东莞城工集团的匠心改造下,这座百年公园将继续延续历史文脉,焕发时代新姿。
8月底,一起相约中山公园,在百年榕树下聆听城市故事,在亲水步道上感受岁月静好,共赴一场穿越时光的重逢。
撰文:何绮莹 蔡子航
摄影:何绮莹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 何绮莹;蔡子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