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唯一核心水源区,生物多样性、独特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始性为秦岭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汉中历史文化悠久,汉中古城为史料记载全国最早筑城者之一,汉朝、汉人、汉语、汉文化薪火传承,“两汉”“三国”历史遗存驰名中外,享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同时,汉中还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栈道文化、民俗文化、氐羌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良好的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秦巴生态环境质量和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化水平,坚持做好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展示”,大力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内涵,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全域旅游“126”空间布局,在秦岭区域重点打造秦蜀古道自然旅游之路和秦岭生态养生旅游组团、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组团、氐羌民俗文化旅游组团,全力推进华阳、紫柏山、五龙洞、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开发和古褒国旅游度假区、秦蜀古道遗产活化、秦岭四宝国家公园、留坝山地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彰显秦岭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
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秦岭区域现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镇村43处。
推动文物活化和非遗传承
汉中市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今年3月起,《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抢救性保护了200余方摩崖石刻,制定《秦蜀古道汉中段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主动汇聚多方力量,推动蜀道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精心打造40余条“穿汉服、习汉字、行汉礼”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本土文化融入每年3000余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让文明基因在日常烟火中生生不息,有效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切实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内涵,创新展示传播方式,不断培养壮大传承人群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艺术创作生产力,有机融合现代审美导向与群众现实需求,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通过文物三维数字化、AR虚拟漫游等手段,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科技”等跨界融合,形成“本土特色—国家符号—世界语言”的传播路径,推动文旅农商交体养深度融合发展,借助新质生产力激活文化新业态,全面推动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来源: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