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有?有些所谓的网红景点,火一阵子后,就熄火了。
这年头,景区想火太容易了:
找几个网红拍段视频,P几张“照骗”,买一波热搜,就能忽悠得人挤破头。但火得快,极有可能凉得也快。
但,河南清明上河园不一样,它火了20多年,游客反倒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一年去8次!
凭啥?就凭它把那些“网红景区”的套路踩在脚下,硬生生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地儿到底有啥“反套路”操作,能让游客心甘情愿当“回头客”。
一、不搞“一锤子买卖”,把游客变成“回头客”
清明上河园有个“神操作”:年卡比单次门票还便宜!
本地人198块能玩一整年,外地人398块随便来,光这一招就锁死了大批“回头客”。
更绝的是,它每个月都有新花样:
三月办“清明文化节”,能看古人怎么扫墓插柳;
七月搞“大宋不夜节”,晚上有萤火虫灯会;
中秋直接复原“大宋中秋宴”,游客能穿着宋装跟“皇帝”一起赏月。
反观那些“网红景区”:开业头三个月使劲砸钱搞宣传,把门票炒到200多,等游客新鲜感过了,就靠降价促销苟活,结果越降越没人来。
这种“捞一笔就跑”的思路,能做成百年老店才怪!
二、演员比游客还投入,某些景区的NPC像“机器人”
去过清明上河园的都被NPC圈粉过:
有回我朋友假装不懂“交子”(宋朝纸币),卖茶的掌柜直接从怀里掏出本《大宋货币史》,给她讲了20分钟;
还有个“包拯巡街”的环节,有个小孩喊“包大人我要告状”,扮演包拯的演员立马停下,蹲下来跟孩子“升堂断案”,周围游客笑成一团。
这些演员月薪据说不高,但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尽职尽责的干好手中的活儿,真心的为游客提供服务。
再看看某些景区的NPC:穿着汉服低头玩手机,游客跟他合影,他眼皮都懒得抬;
问个路,他指完方向就转身走人,多一个字都懒得说。游客是来体验的,不是来看你摆臭脸的!
三、把“坑人”的钱变成“留人的钱”
就我多年来的旅游经验来说,景区最容易挨骂的就是“消费陷阱”,但清明上河园偏要反着来:
门票120块,进去之后除了吃喝和少数体验项目,几乎不用再花钱。
它甚至把“花钱的地方”都做成了景点:你可以花30块在“孙羊正店”(宋朝大酒店)喝杯米酒,老板会给你讲这酒的配方是从《东京梦华录》里扒出来的;
花50块体验“大宋科举”,考上了能拿“状元证书”,拍照发朋友圈能赢门票。
最绝的是住宿。
景区里的“官驿”(酒店)卖1000多一晚,照样天天满房。
为啥?因为住这儿能参加“深夜宫廷宴”,还能看普通游客看不到的“夜巡皇城”表演。
人家把溢价做成了“增值服务”,而不是靠“强制消费”坑钱。
可有些景区呢?进门先收100门票,里面的小景点再各收50,想坐船还得另付80,最后发现所谓的“核心景区”就一个小土坡。
合着游客花了300多,看到的还没公园多,能不骂你吗?
四、连“差评”都能变成“亮点”,这格局绝了
清明上河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游客提的意见,能改的立马改。
有回有人吐槽“晚上太黑,走路怕摔”,没过一周,园里就多了200多个仿古宫灯;
有人说“演出时间表看不懂”,第二天每个路口都多了个“大宋报时人”,每隔一小时就敲着锣喊“接下来哪哪有演出”。
更绝的是,它还把“差评”编成了段子:有游客说“卖花姑娘太能缠人”,园方就搞了个“防缠攻略”,教游客怎么用宋朝话怼回去,结果成了热门打卡项目。
再来看看那些差评如潮的景区。
游客投诉“厕所脏”,它说“人太多打扫不过来”;
投诉“演出差”,它说“你不懂艺术”;
最后被曝光了,就发个“深表歉意”的声明,转头该咋坑还咋坑。
这种景区,不凉才怪!
五、结尾

也许你会说,清明上河园是用聪明的脑袋在做服务。在我看来,并不是人家有多聪明,而是有多真诚与用心。
说到底,清明上河园的成功根本不是秘密:它把游客当“朋友”,而不是“韭菜”;把文化当“根”,而不是“噱头”;把服务当“本分”,而不是“恩赐”。
那些个还在靠“网红套路”苟活的景区,真该好好学学——游客或许会为“新鲜感”买单,但绝不会为“糊弄”买单!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清明上河园把服务做到了极致”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河南清明上河园##河南旅游##开封旅游# #头条带你游河南# #夏日生活打卡季##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